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40期 特别策划“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文章之一
(上接第1版)
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不难发现,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在这场上下求索的民主革命中,与封建君主专制捆绑在一起的封建传统被请下了“圣殿”,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进入到中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封建君主下台,并不意味着附着其上的封建传统随之消亡,照搬或者套用西方的模式,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能像西方那样在强盛中再生。传统的变革绝非轻而易举。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为中国人带来一丝曙光的同时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渴望已久的“黎明”,一切又归于沉寂,黑暗依旧笼罩着这个国家。
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中,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白求恩精神不断被融入到中国的优秀传统之中。在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谐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都一同在变革的社会形态的实践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传统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升华的过程。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三、文化传统:中国与世界
在本质上和现实性上,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既是中国社会伟大进步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性思想重建的过程。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和明确中国社会转型方式,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实践,围绕中国历史所形成的传统和现实特点来展开,必须针对中国实际,在中国的语境与史境中研究中国问题。如何对中国历史意识、历史经验和历史过程进行综合表达,充分揭示出中国区别于欧洲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基于中国的历史特质与历史经验来设想中国的现实变革,是中国学者思考的重要维度。
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其他国家优秀传统和文明的借鉴。正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中所指出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这启示我们,文明的对话、传统的对话是相互理解的前提。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能够涵盖人类文明的全部。因此,只有各个民族或国家开放、平等、彼此尊重的交流对话,才能共同促进人类传统的相互借鉴与创新发展。我们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要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就像世界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一样,世界的文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当代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优秀学术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实现成功的学术交流的基本前提是真诚、平等和相互尊重。从传统入手,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中美两国知识界彼此深入了解的大门。作为一位哲学工作者,我期待着这次论坛取得成功,同时,也愿意与各位学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伟光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