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自觉承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25 13:5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有一个转化问题。其科学研究要以国家目标为导向,其研究成果则要向决策咨询转化,向和谐社会建设转化,向文化产业转化,向人才培养转化。

  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发挥科学的作用,既要站在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解决问题、作出回答、直接服务国家目标,又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造福人民群众;既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流水平,站在学术的巅峰,在世界知识宝库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又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贴近政府、企业、社会和人民群众,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提出“顶天立地”的战略。

  所谓“顶天”,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目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研究上推出一批有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成果,研究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与政策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所谓“立地”,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容推卸的责任。为地方服务可以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重点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要积极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或与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合作研究,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为政府制定全局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

  服务于“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有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基本上集中在对论文数、著作数、经费数、课题数和人员数等方面的数量要求上,这不利于科研质量的提高,不利于调动教师坐冷板凳的积极性,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学风。我们应该设计和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通过设立具有弹性的指标,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科研水平的评价应该强化质量标准,强调成果的质量、影响和引领性;对于有志于做具有良好学术前景的长期项目、出大成果的人员和团队,可延长考核周期,放宽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尤其是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这是全面提高科研质量的重要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