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为什么要读中国社会科学的“一报一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25 10:5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针对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中国社会科学的“一报一刊”——《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发稿情况与2012年发展规划,以及征订、发行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负责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报一刊”体现当代中国学术水准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界都知道,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着“一报六刊”,这些报刊对学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地位是否更加特殊?

  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一报一刊”,是代表我们国家学术形象、反映国家学术水准的报刊,承担着引领当代中国学术的重大使命。当前“一报一刊”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推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推动中国学术与国际主流学术开展平等、有尊严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为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新的宽广平台。它虽然年轻,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其学术资讯之丰富、学术内容之前沿、知识涉猎之广泛,在世界报界独一无二。正因为有这样的特质,所以《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两年多来很快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报界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当代学术理论报刊发展的奇迹。现在,不但国内科研机构与高校纷纷将其列入学术研究评价体系,而且国外不少著名学术机构也给予高度评价,并稳定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已经成为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趋势和最新成就的学术殿堂,成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至于《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负责同志给它的定位就是中国学术的“龙门”刊物,作者的文章一旦在上面发表,就要“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3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一直肩负着这一独特使命,它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当代中国学术的成长历史。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学术的带头人,通过发表具有启迪性的文章,推动中国学术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中国学术的“一报一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中国社会科学报》,可以知晓世界学术的总体趋势, 把握当代学术的前沿,同时,从它极其丰富、专业化的学科版中,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获得启迪。读《中国社会科学》,可以从当代一流学术成果中体会到中国学术的精华与要义,站在科学的最前沿,看得更高、更深、更远。

  更加宽广而高远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日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出了“一报一刊”改版改刊的决定,为什么?

  答:当代中国学术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土壤。这是一个需要学术繁荣而且能够实现学术繁荣的伟大时代。今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出决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无论是社科院系统,还是高校系统,都“动”了起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经列入“十二五”规划。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要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具有明确定位,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成为世界理论学术资讯的权威集散地、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高端发布平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作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明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中国社会科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样一来,报刊的容量扩大了,平台更宽了,学者们发表文章的机会更多一些了。

  当然,这一切都以保证学术质量为前提。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欠缺的不是好文章,而是欠缺高端发布平台。以前,由于《中国社会科学》容量限制,我们不得不舍弃了许多好文章。改刊后,这一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神圣而平凡的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很多学者反映,“一报一刊”在他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甚至高不可攀,发文章特别困难,投了稿也没用。是否是这样的呢?

  答:“一报一刊”体现国家学术水准,肩负着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使命。在我们心中,“一报一刊”是圣洁的、神圣的,容不得半点亵渎。然而,“一报一刊”又是平易的、亲切的,它们立足中国学术,服务中国学术,和中国学术同命运、共荣辱,谈不上高不可攀。

  当然,高端、精英、前沿是“一报一刊”的特质,但这绝不意味着高高在上。事实上,我们虽然刊发了许多名家名流的作品,但青年学者的文章也占了很大比例。在我们的作者队伍中,不足30岁的年轻人并不鲜见。以《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发文情况为例,全年共刊发文章96篇,共有作者132人(包含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只占总数的60%,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总数的21%,在校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作者总数的12%。132位作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54家单位(详情请见附表),其中,既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既有全国重点高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地方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所属学术期刊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编稿审稿流程。在确保正确的办刊方向前提下,坚持以学术为本。在学术质量面前,没有特殊关系,没有特殊机构,没有特殊个人。作为杂志社“旗舰”的《中国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一篇稿件从初审到刊发,要经过内部至少六道审稿程序,以及社外少则2—3位专家、多则7—8位专家的匿名外审。《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文章,诚然体现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饱含着编辑和外审专家的劳动。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所发文章,可以说是学术界集体劳动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有句话:“流程大于天,神圣不可侵犯”,即充分体现了杂志社的科学精神。坚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一丝不苟地执行编审流程,这是我们的刊物拥有一流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明年,《中国社会科学》将率先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编辑版,公开审读报告和外审意见,读者只要注册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会员,即可调阅有关资料。我们愿意接受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监督!

  当然,办好中国社会科学的“一报一刊”,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事业。没有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欢迎各界作者和读者踊跃投稿,热忱希望广大读者能订阅“一报一刊”。订阅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觉得订阅“一报一刊”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谈话中实际已经涉及了。这里还可以略作补充。

  简单说,对一位有志于投身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不了解“一报一刊”,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中国社会科学现状的脱节,形成认识的盲区和眼光的局限。对于想在“一报一刊”上发表文章的人来说,不了解“一报一刊”的发稿方向、办刊旨趣、文体风格乃至体例格式,又怎么可以写出符合“一报一刊”要求的文章来呢?

  在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功能、作用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实现“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的各项目标,“一报一刊”是必备的基本资料,订阅“一报一刊”属于学科基本建设的应有之义,不应受到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刊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则”:收取版面费。请问,你们对此如何看?

  答: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一报六刊”都是“金不换”,其中最重要的“一报一刊”更是如此。我们已经通过各种形式作出庄重声明,“一报一刊”自创刊以来从未收取过版面费,今后也决不收取版面费。在网络上、社会上有人声称,掏20万就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文章。借此机会,我们再次重申,这都是骗人的!请广大作者、读者切勿上当受骗!

  《中国社会科学报》:怎样才能订阅“一报一刊”?

  答:随便在哪家邮局均可订阅,直接汇款给我们也可以。我们的在线订阅网址是http://www.zgshkxzzs.com.cn/

  元旦将至,祝愿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在大好的形势下,学问更上一层楼!希望我们的“一报一刊”能成为您的书房伴侣、良师益友!(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钟哲)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