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是上海大学与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它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发挥上海大学及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优势,组织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力量,把握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及前沿机遇,着力打造艺术产业高层人才培养与急需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以及行业标准制定、艺术产业理论与产业拓展的研究高地,以期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为我国文化产业繁荣作出有分量的贡献。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现任领导:名誉院长陈晓光,院长罗杨,学术委员会主席白国庆,执行院长吴信训,副院长西沐、罗宏才、张海东。
文化产业研究进入新阶段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陈晓光
艺研快讯
日前,首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论坛以“对接中的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为主题,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中国民协、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共同主办,政府主导、权威部门参与、研究机构承办的艺术金融产业学术活动,以打造中国艺术金融产业领域最高规格的高峰论坛为定位,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成为我国促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对接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论坛由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主持,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等校领导出席了会议。
文化产业研究进入新阶段
10月的上海,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徜徉在这芬芳温馨的时空里,在上海大学的美丽校园,我们欣喜地迎来了首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以及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典礼。
借此机遇,我谨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文联,向首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的举办以及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典礼的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对为这次活动筹办付出辛劳的上海市有关部门以及上海大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近年来,随着“十二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时期的迅速到来,随着中国拟定文化艺术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策的确定与实施,有关文化艺术产业概念、内涵、意义、方向、宗旨、目标、任务等多元层面的科学阐释,以及产业资源整合、构体建立、途径选择、模式塑造、监管方法与科学化、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文化艺术产业链的构想、打造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它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以迅捷、敏锐的观察力来审时度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迎接机遇,以百倍的干劲、力量来确定对策、选择途径,以科学的创造精神来塑造模式、创造效益、凝练品质。
基于此,首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的举办、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正顺应了这种时势。它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推展,多元跨越、区域合作、优缺互补,以及新型产学研模式的塑造、推广等,拓开了新层面、进入到新阶段。
“花开富贵,根系千载”。我们有幸处于一个伟大、勃发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在给予我们更多机遇、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更大挑战、更高要求。让我们以今天的起点为契机,审时度势,携手共进,团结奋斗,去迎接新的明天!
艺术产业教育的第一支嚆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 罗杨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高校艺术产业教育和研究的第一只春燕。
艺术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从本世纪初至今只有十余年历史。然而,它在中国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目前它的增加值已达到超过1.1万亿元的可观规模,占到GDP比重的2.75%。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产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产业。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崛起,其过程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是文化的繁荣。今天,艺术产业对我们来说除了它的产业价值之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塑造精神,培育品格,拥抱真善美,提升产业内涵,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等。
中国的艺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出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井喷”之势。无论是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传统文化,还是风生水起的新兴业态,艺术产业的活力都在竞相迸发;无论是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还是与先进科技的联姻,艺术产业的步伐都如扬鞭跃马,可谓沧海横流,春潮涌动。
然而与这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磅礴态势相比,艺术产业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毋庸讳言,我们缺少权威规范的经典,缺少振聋发聩的诗篇,缺少引领时代的创新,缺少艺术产业的行家里手。为此,我们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艺术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合格的艺术产业从业人员,使他们在艺术产业的博弈中有自己的品位和追求,有自己的境界和底线,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而不是停留在市场运作与传媒炒作的层面。
急功近利是当今急于进入艺术产业人员的痼疾,而文化产业需要的是真正热爱艺术、有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和勇气的人。毫无疑问,人才是艺术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人才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今天我们借力上海大学一流的教育资源优势,力求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产业人才。
同时,我们将密切关注艺术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艺术产业的理论与应用,服务国家发展艺术产业的方针和政策。力求把研究院建成一个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和产业拓展的科研基地;一个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的互动园地;一个坚守国家文化安全和增强软实力的重要阵地;一个资源整合和信息交流的高端领地;一个产学研一体和国际对接的学术高地;使之成为中国艺术产业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支嚆矢,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建构发展中完善艺术品金融市场
□深圳杏石艺术品投资机构董事长 徐永斌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纯粹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后迈向了艺术品金融化、资本化,每种形态的进化与发展都标志着艺术品市场发育的逐渐成熟,表现出金融与市场这对活跃因素之间的特性。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逐步走向与金融相结合的建构中来,走向一个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的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中来,并在建构与发展中不断完善与推进。
完善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需要以维护市场主体的正常发育为前提,以稳定有序的艺术品价格体系为支撑,以灵活有效的市场制度创新为动力,以透明的征信体系为基础。完善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还需要开拓艺术市场主体层次的新维度。在尊重艺术品文化艺术特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市场消费主体的收藏家、投资人等,作为艺术市场交易载体的画廊、拍卖行和金融创新形势下艺术品交易平台的作用。虽然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还存在诸多不成熟因素,但通过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实践与各层次间的合作与创新尝试,我们已看到了艺术品金融市场价值体系内的变化与变革,并且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只有规范的、完善的艺术品金融市场运作体系才能带来艺术品市场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实现艺术与金融强强联合下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随着艺术品消费时代的崛起,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艺术品市场对接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为了建立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艺术品交易模式出现了开拓性的进展,成为沟通艺术品与资本运作之间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完善艺术品金融市场体系,培育符合艺术金融产业要求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探索中国艺术品产权市场的价值,发挥艺术市场投融资主体的份额参与优势,促进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金融产业要选准突破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 李小磊
众所周知,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有些得到了落实,但是要使这个文件完全达到当初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并不反对艺术品份额化,但是份额化不等于证券化。在适当时候我们会做一个试点,但一定得在各种监管体系、各方面政策完善的情况下进行,而不是无序的。大家可能对政策的解读不同,可能会看到有些地方先行试点,我们不反对先行先试,但是希望大家能更谨慎,千万不能出大问题。
国务院严令禁止除上海证劵交易所、深圳证劵交易所之外的其他机构证券化交易。所谓证券化,有三个基本标准:等额细分、连续交易、面向公众。这是证券化的基本形态。有些机构触碰了这些底线。
在现阶段,我们更鼓励基金方式,基金比较小众,利用这种方式发现更好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已成名的艺术家;通过证券化和基金等来推广和宣传,使已成名的艺术家被更多地认知,也使年轻的有潜力的艺术家得到推广,这样,投资者也能得到利益。
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证公平,保障所有投资者的利益。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受益,这样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仅仅是一部分人受益,更多的人受损,会阻碍各种资金进入文化产业。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规范各类交易所的政策性文件。中央持相当审慎的态度,希望能出台一个更完善、能协调各方利益的文件。这个行业有“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如何规避这一情况,我们关注的是文化产业交易所如何更好地发展,更规范化地发展下去,和国际接轨。
有些金融机构在国家重视文化发展的情况下成为试点,初衷是好的,但是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还是想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获益,而不是损人利己,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放到他口袋里,这不是政府想做的事情,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非常注意。
艺术品交易谨记四点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罗宏才
新艺术市场环境样态中,须清醒确立理性介入的科学理念。以艺术品交易所为中坚的新艺术市场形态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艺术市场飞速发展的必然。但契合此理论与时代氛围的入市决策,只是最初一步。要保证入市后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长久效益,须在入市前就能清醒地审时度势,看是否具备入市条件。在充分运筹、获取把握的基础上,科学整合既有艺术资源,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与进程,作理性介入而不是盲目跟风、期望幸运获取或短线率意博弈。须知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市场博弈中,侥幸往往伴生极大风险。
新艺术市场单元体应注意个性模式塑造。新艺术市场形态的出现,与原有三级艺术市场构造形成系统广泛的市场共生体,促使中国艺术市场结构更加趋向丰富、合理。但新艺术市场形态在获取新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它要求新艺术市场单元体积极掌控新资源,根据资源储备,经过科学分析,设定属于自己的主题方案与系列板块,在竞争中充分利用艺术金融创新载体,最大限度凸显艺术价值本体,努力塑造个性,掌握驾驭艺术金融市场的能力,而不是跟着本能简单盲目追逐“两石一千一寿一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徐悲鸿)或“三套车”(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八挂体”(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黄永玉、吴冠中、方君璧、潘玉良)一类高端产品组合。
新艺术品交易形态中应寻求更广泛、科学、系统、准确的学术支持。面对竞争,新艺术市场单元体应注意寻求最广泛、科学、系统、准确的学术支持。如在掌控资源、确定主题的前提下,应积极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对位互勘,底定价值,并积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先期分层、分类、分级,为艺术产品建立系统、完整、科学、准确的典藏数据库,最大限度开拓数据利用空间,从而积聚精品真品,汰选赝劣,保证品质,净化市场。
新艺术品交易形态中应注意弥补人与藏品的血肉关系。中国传统收藏模式充分凸显人的主题,人与藏品水乳交融,相互感应,形成良好的收藏形态。新艺术市场形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人、物相依的收藏形态,使艺术品固有气息漠然游离,人为抑制了市场行为人的参与意识及对艺术品的情感对应。新艺术市场单元体应注意通过展览、研讨、摩挲等多元推介途径,施放更多人文关怀,弥补人与藏品的血肉关系,营造客观真实的人本交易氛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