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34期 独家报道“西北民族走廊 走进撒拉族”文章之一
在千里西北民族走廊上有许多“民族小岛”,以其学术魅力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登“岛”考察,展开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
记者穿越走廊,在循化收获颇丰。走过积石、街子、清水、孟达、白庄等撒拉族乡镇,饱览了壮美的黄河、奇险的积石峡,考察了一系列明清古清真寺,走进了篱笆楼民居,参加了庄重肃穆的穆斯林葬礼,拜访了多位撒拉族学者。刚刚离开,便想重访。
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会长马成俊告诉记者,经过研究,学术界主流认为,在约800年前,撒拉族先民迁徙自今天土库曼斯坦境内的Serahs。记者在中亚地图上看到,Serahs在土库曼斯坦的马累省,流经此地的捷詹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兴都库什山脉。在土库曼斯坦还有一条河叫做阿姆河,即汉代文献《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妫水。今天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黄河及其支流街子河、清水河畔。
撒拉族的先民从捷詹河与妫水之间来到黄河之畔,他们既保持着自己虔诚的信仰,又接受了黄河注入的新的血肉和灵魂,与藏、汉、蒙、回等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撒拉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中。
循化县拥有一个明清古清真寺群,保存较为完好,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兴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考察循化伊斯兰教后,他特别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清真寺进行保护。
清真寺属于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礼拜大殿,因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的神圣空间,一般情况下非穆斯林不能进入。经张尕清真大寺韩文清教长、清水清真大寺韩德文教长、孟达清真大寺韩阿三教长的同意,记者有幸进入各寺大殿,仔细观察这些精美的木雕、砖雕、壁画、彩绘等艺术精品,并向各寺开学阿訇了解传统经堂教育的现状。在此,记者要向各位教长表示诚挚的谢意。
循化的古清真寺都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它们既是宗教圣地,也是艺术殿堂,还是经堂教育和研究的场所。在北京回想起这些宝贵的清真寺,记者不禁要再次呼吁有关部门抓紧对循化县古清真寺群进行整体保护,学术界也应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记者此行有幸认识了多位撒拉族学者,既有在大学从事现代学术研究的教授,也有在清真寺传承经堂教育的开学阿訇,还有坚持在循化当地进行研究的地方学者。记者的撒拉族朋友马光辉年近六旬,长脸颊,鹰钩鼻,头戴白帽,长髯飘飘。作为一位撒拉族文化研究者,他长期致力于撒拉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是青海省级“非遗”撒拉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人。马光辉还是一位老党员,积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并因此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担任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对于民族宗教相关问题很是熟稔。在循化考察期间,马光辉陪记者走遍了循化的城内和乡下,也走入了撒拉族的生活世界、信仰空间和学术传统。
在离开循化的前一天晚上,站在积石镇的十字路口,马光辉向记者谈起对撒拉族发展问题的思考,谈完之后握手道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黄河在城北奔流东去,小积石山巍峨不动,此情此景让记者难以忘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