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里对于“什么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善,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有详尽系统的论述。然而,随着经济学逐渐从早期的道德哲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尔后更逐步发展成为可以用数学来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采用一个更加准确也毋宁说更加狭隘的概念来定义哲学中模糊的、难以衡量的主观幸福就成为一种必然。
经济增长未必带来高度幸福感
在早期一批奠基经济学家理论的精心浇筑下,用货币单位来衡量效用和福利成为福利经济学中幸福的主要指标,收入和GDP也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也围绕于此展开。从此,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和效用不仅支撑着经济学大厦,引导着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着大多数普通人对于幸福的理解。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