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东风辟榛莽 深山开富路——丹凤县经济发展考察记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23 09: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

  阳光煦暖,空气清新,家家户户的屋檐上挂着刚收获的玉米。革命老区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庾岭镇街头,一对夫妇正将外形有几分像枸杞的山茱萸果实放入机器中去核,已脱好核的果子在阳光下闪耀着一片鲜亮的红色。

  丹凤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5%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条件并不理想的土石山区,脱贫致富面临诸多困难。而今,借着西部大开发的浩荡东风,丹江之畔、凤冠山下,丹凤人正充满自信地迈向富裕。

  先富带后富

  榜样鼓舞人心。依靠发挥致富典型的带头作用,丹凤正在走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致富之路。

  在丹凤县,下岗创业的张丹英是公认的“女强人”,她的事迹成为丹凤人致富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90年代,张丹英下岗创业,带领下岗姐妹靠租借来的缝纫机起家,创办了豪丰制衣有限公司。后来,她又瞅准养鸡致富的机会,从山东“学艺”归来,创办了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帮助周围乡镇的农民建起养鸡大棚。

  记者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赴丹凤县学习考察组走进豪丰制衣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车间内制作将运送到灾区的衣物。这家公司同时也是豪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来自丹凤各乡镇的学员提供无偿培训,使他们习得一技之长。

  在距离丹凤县城龙驹寨将近三小时车程的示范村蔡川镇皇台村,建有华茂“亿只生态鸡养殖加工”项目的养殖基地。正在忙碌的养殖户余大嫂给记者算起了账:每棚每茬养数千只,每年可出栏5茬,一只鸡能够净赚1元多,一座大棚一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不到两年就可以收回建大棚的5万元成本。蔡川镇的经验是鼓励致富从树立典型开始,皇台村村长雷发胜本人就是一位养殖能手,在他的带领下,皇台村医疗、文化设施等都有大幅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走产业化之路

  丹凤地处秦岭东脉南麓,丹江流经境内。山川河谷孕育了丹凤县丰富的物产,核桃、山茱萸、葡萄等都是全省闻名的作物。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规模小,生产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如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道路,逐渐形成规模和品牌。丹凤县在山乡中走着一条致富路。

  丹凤的名产山茱萸,晒干后可以制药,是一种滋补佳品。在丹凤县,记者看到山茱萸正在收获和去核的景象。山茱萸晒干后向外销售,等级好的一斤可卖30元以上。

  此外,丹凤出产的葡萄远近闻名,丹凤葡萄酒厂建于1911年,其品牌曾经驰誉西北,今年恰好满百年。历经几度风雨,丹凤葡萄酒厂重新注册成立,老品牌获得新生机。

  在丹凤山区,还可以看到一座座蘑菇大棚。铁峪铺镇马蜂沟村民王大妈家的蘑菇棚面积大约有五六十平方米,可以放3000多只蘑菇菌袋。王大妈告诉记者,今年品质好的蘑菇晒干后可以卖到每斤25元,收益比过去单纯种庄稼强。

  在丹凤的群山中,农家乐也是一种特色的致富项目。在马蜂沟村,20多户人家几乎户户经营农家乐;万湾村等地,农家乐也生意红火。每户农家乐年均收入达4万元左右。

  未来更美好

  丹凤的脱贫致富,依靠丹凤人的艰苦创业,同时也离不开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扶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自1993年起就在丹凤定点扶贫。丹凤县的干部感叹:“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不做门面工程,都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实施小流域治理、修建桥梁、援建学校等扶贫项目,切实帮助了丹凤群众。”对此,丹凤人心存感激。

  专家学者来到丹凤,不仅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而且还给丹凤的发展“出点子”、“想思路”。他们建议,丹凤县的发展在农业、工业等方面需要坚定地走品牌之路,加大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生产;此外,还要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避免盲目生产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内引外联、积极对外合作、吸引资金的同时,保护生态,实现丹凤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记录着丹凤的快速发展:1993年,丹凤县的生产总值为2.14亿元,财政收入8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3元,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1元,是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扶贫时的7.73倍。过去,丹凤县30万人口中在外打工的达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5;近年来,由于丹凤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在秀美山川中,记者看到了丹凤人乐观的笑容和辛勤的劳作。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着美好家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