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语言衰亡现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中,中国和印度的濒危语言或衰退语言数量较多,这与两国都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和方言杂多的文明古国有关,近年来中印学术界都在积极地对此展开研究。
“我们在今年秋季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的印度语言调查,可以说这是近百年来印度规模最大的语言调查项目。”印度巴哈沙研究中心Ganesh Devy教授告诉本报记者。Devy教授是该项目的主持人,他正在紧张筹备将于2012年1月在印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语言大会。
据Devy介绍,19—20世纪之交,英殖民时期的印度曾经进行过一次印度语言调查。此次由印度学者进行的调查,有大约2000个语言学家、翻译、打字员等志愿者参加,他们将调查统计印度数量巨大的语言和方言。他们于去年开始前期工作,部分成果将于本月整理出版,以备2012年世界语言大会使用。“预计将有800多种语言的代表参加这次语言大会,”Devy说,“我们也向中国学者发出了邀请。”
我国有许多语言和方言处于濒危或衰退状态。如鄂温克语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18种濒危语言行列。今年6月,本报记者曾到鄂温克语分布区考察采访。据了解,2011年4月,中国第一本鄂温克语教材正式投入使用;9月,鄂温克电视台《跟我学鄂温克语》栏目正式开播。记者在西北考察期间看到,很多甘肃、青海的学者都在进行撒拉语、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处于衰退或濒危状态的语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徐世璇告诉记者,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和传统文化,无论是语言结构本身还是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具有丰富的特性和宝贵的文化价值,一旦消失将是中华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损失。濒危语言概念传入中国时有过讨论,现在语言学界的态度趋于一致,在必须重视语言濒危现象、及时记录保存濒危语言资料等当前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上逐渐取得共识。徐世璇说,去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家大会在中国举办,这次会议对于中国濒危语言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议讨论的学术成果经过整理将在近期出版。
徐世璇说,中印两国都有学者加入或者承担由英国伦敦大学主持管理的濒危语言文献典藏项目,这是目前在世界各地开展的众多濒危语言语料记录保存项目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国际项目。然而,中印两国语言学界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
上世纪90年代,濒危语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将包括语言在内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人类宝贵的文明成果列入应加以保护的范围。
徐世璇告诉记者,语言消亡的现象虽然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但从未像现在这样规模大、速度快,在这一客观现实面前,我们能够做什么?这是需要学界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全球性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