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群策群力营建“书香社会”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21 09:4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1世纪以来,受教育成本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正在悄然蔓延。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压力,已严重动摇了学生及家长曾认可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根基。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没有理由指责他们“目光短浅”,而要深刻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群策群力营建“书香社会”。

  卢梭把教育的目的指向“获得幸福”,当人们已不再能从教育中感受到足够的幸福时,“读书无用”之说便不难理解。然而,教育之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要建立在公民良好的教育素养之上。营建“书香社会”,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国计。

  营建“书香社会”,绝非仅是教育的职责,更应是整个社会的使命。西方主要国家无一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组各级教育机构、加强继续教育、实行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开放化等。这既推进了教育的大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各国的综合国力。消除当前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必须从国家、社会、教育等维度入手,统筹规划、各负其责、群策群力,打造“三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书香社会”。

  营建“书香社会”,一要改变人才衡量的标准,淡化“唯学历”的社会风气。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各种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各用人单位须从工作实际需求出发,量体裁衣、公平录用各种人才。唯有畅通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唤起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二要充分调动各种媒介加强舆论宣传和导引,积极弘扬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三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营造社会学习氛围,使终身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如在城市、农村的社区或公共场所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使读书学习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四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的软环境。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在硬件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在软件建设上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匮乏。由于工作环境、个人待遇等问题,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极易流失,这是造成农村教育质量长期不高的重要原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向软件建设倾斜,尤要重视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五要从教育自身求变,核心是改革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多年来,中小学课程体系有了较大的改变,包括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进等。总的来说,课程的“可学性”增加了很多,但“可用性”仍有所欠缺。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加大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力度,鼓励农村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但相关工作的开展程度及成效极低。应构建“可用性”与“可学性”并重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校园成为青少年向往的知识圣殿。

  “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当前功利主义色彩过重的社会文化氛围所致。在普通民众那里,这种功利主义则表现为对生存权利的渴望,因而,从国家层面而言,以不断提高百姓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水平为基础,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营造优良的社会学习氛围和环境,方可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读书”价值的误解。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虹元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