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反映了教育的实际功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多方协力,努力提高教育的实际功效,缩小其与社会、家庭和个人预期目标间的差距。
一要建立教育投入的科学分配机制,充分增加就业机会。
“读书无用论”近年在社会上有所抬头,很大程度上是就业难、就业压力大这一现状所致。尤其是对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其中大多数想通过读书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而跳出农村,在发达地区找到容身之所。然而一线大城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机会逐渐减少,中端劳动者尤为饱和,供大于求的就业现状容易让人感到获得知识也改变不了命运、实现不了价值。
国家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日益重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仅仅增加教育投入是不够的,还须考虑建立教育投入的科学分配机制,重新定位教育投入的去向和作用。其中一部分资源仍可投入教育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另一部分资源可用于发展与教育相关的事业和产业,发挥教育对地区、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区域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平衡。
二要优化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家校“共同体”。
课程目标规定了教育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但在实际实施中,教育过程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实施的连贯性方面有所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理想状态与现实产生的一些差距被扩大化后,易滋生“教育价值缺失,读书无用”的观点。
按照系统论的相关观点,教育的整体性能可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其中各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教育系统本身又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完善和优化必然会促进社会系统的发展。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从教育系统内部寻找原因,逐一分析学校的校舍、教室布置等硬件设施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校风、教学理念、教学态度等软件程序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
此外,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了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根源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可借鉴美国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采用讲座、走访、问卷、咨询、经验交流会、亲子阅读、亲子社会实践等诸多方式,构建家校“共同体”,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监督功能。
三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生命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全面性培养与综合性发展。
“读书无用论”的滋长与学生片面、零散的知识有直接关系。现在有的学生既缺乏修养身心与秉性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知识,也不具备生存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首先,要纠正我国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教学中既重视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等内在修养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要改变学生生存知识和生活知识匮乏的现状。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地促进人的发展。最后,要扭转教材“贵族化”、“城市化”的倾向,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新、深层的加工,以更全面的视野看待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四要提倡以凸显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等方面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逐步改善社会评价方式。
有必要改变单一的学校评价方式。比如,不再仅从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成功与否,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人文素养的丰富程度;建立学生档案袋,定期总结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的情况;扩大评价主体,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过程;综合观察、面谈、调查等评价方式,确定不同的评价参照体系,改变评价标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状况来评判,肯定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全面、正确的评判方式,逐步改善社会对某个人成功与否的判断态度。
总之,“读书无用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将教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在合理的课程设计目标指引下,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寻求最佳的培养路径,发挥读书应有的作用,让学校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钱旭升 吴小庆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