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举办的上海首届大学生工程能力竞赛上,参赛的沪上14所高校近百位大学生“精雕细琢”,完成了各自的工程能力竞赛参赛作品。这次比赛,赛的可不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是车、钳、铸、焊等传统项目和“快速成型”等先进的制造技术。比试的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倘若只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倘若只会捧着专业理论教材把原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倘若只是上课,很少去实训基地或下到工厂车间去“真刀真枪”地反复操练,那么,对不起,这样的大学生是轮不到参赛的,倘若真要去参赛,那肯定是“丢脸丢大了”。
好在我们这些学工科的参赛大学生都深谙“理论须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且能身体力行。一位参赛的工科女大学生表示:工科大学生决不能做纸上谈兵的“伪工程师”。
这位学工科的女大学生说得真好!这番话也在有意或无意间,针砭或揭示出了当下国内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诸多“短板”。看来,怎样培养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论知识扎实和技艺精湛的应用型人才,并带动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这个命题正严峻和无可回避地摆在我们的大学面前。
其实,无论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工科类大学,还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的文科类或综合性大学,都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大学生无论学哪个专业,都不是只须学好书本理论就可以信心满满地走上工作岗位了。这一点,对理工科大学来说无疑是“硬道理”,其实,对文科类大学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惜的是,这些年来,很多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忽略或削弱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校学了四年,拿到了学士学位,或许还多学了若干年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自我感觉相当好,似乎都成了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了。可一旦走上一线工作岗位,一旦面对需要立马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在校学习时缺少实践磨炼这一环节的大学生就不免心慌慌地不知所措了。于此看来,光是顶着一块大学生的金字招牌没多大用。
上海首届大学生工程能力竞赛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和造就大量既懂得理论,更有真才实学、能真刀真枪地干活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急需、社会欢迎的人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缪迅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