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在基层实践中发现真问题——记上海社科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夏国美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18 10: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人不止一次对夏国美提出质疑:“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你一个社会学的,为什么要去研究艾滋病?”夏国美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艾滋病的确是医学问题,但是艾滋病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她看来,法律、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对艾滋病的关注、研究仍有待推进。

  在长达20年与艾滋病感染者或病患打交道的过程中,夏国美发现,很多人对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研究存在偏见,感到恐惧。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朝着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方向发展,但还远远不够。

  与夏国美教授的访问约在一个周末,记者担心会影响她休息,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干我们这行的哪有休息啊!”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记者见到了这位留着短发、衣着朴素的学者。

  弃医从文 结缘防艾研究

  在从事社会学研究之前,夏国美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内科医生,从医期间曾到贵州巡回医疗一年。在上海长大的夏国美被当地的贫穷和艰苦的医疗条件深深震撼。

  一天深夜,有村民前来求救,请夏国美上山医治一个病危的孩子。她没有想到上山的路如此艰险。山路十分陡峭,几乎呈直角,经过暴雨冲刷已完全塌方。她手里攥着绳子,被4个男人推着、托着,连拉带拽上了山。但让人痛心的是,还没赶到,孩子就被扔进了大山。

  贵州之行带给她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来,她结束了7年的从医生涯,到上海大学学习社会学。她觉得,与从医相比,社会学能解决更多人的问题。这方面,鲁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是她的榜样和精神召唤。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深入农村、深入边远地区做调研的精神也是她的指路明灯。

  1989年,她进入“医学社会学”这个孤独的研究领域。没有前辈专家的指导,自己立课题、出经费,坐着公交车去调研地一户户敲门,跟人沟通协调、做问卷、写文章。她当时感到很迷茫、没有方向。最初的研究围绕医患关系进行,还观察上海医疗系统中个体行医的地位、作用和不足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夏国美和艾滋病防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她以社会学学者身份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她查阅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献,震惊地发现书斋里的学者对中国性病问题几乎一无所知。随后,由她主笔的研究报告在医学界和公共卫生学界引起轰动。1993年,上海市成立第一届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夏国美受邀成为最年轻的成员,也是唯一的社会学研究者。于是,从性病问题研究开始,她进入了艾滋病研究领域。

  平等对待每一位受访者

  偏见会妨碍研究甚至带来阻力。夏国美不断遭遇各方压力,这更坚定了她的想法:解决艾滋病问题,转变观念很重要。“人们需认识到:这些人的健康和其他人的健康一样重要,并且同其他人的健康安全联系在一起。”为消除障碍,让人们了解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者是怎么回事,她走进那些“娱乐场所”,对“易感人群”进行长期跟踪调研和行为干预。她出钱出力,开办讲座,组织免费培训。遗憾的是,“正如易感人群的行为很难改变一样,普通人的观念也很难改变。”

  除了来自外界的阻力,与这些“边缘人群”接触也很难。一个受访者对夏国美直言:“你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人。”夏国美常告诫自己和学生,要以朋友的姿态去接触受访者,只有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能获取真实的数据。在一次访谈中,受访者坐在随身携带的小板凳上,夏国美立刻搬来一把椅子让她坐。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让受访者痛哭流涕,她毫无保留地诉说了自己的故事。

  “为人生留下脚印”

  夏国美明白,对学者而言,面对艾滋、吸毒这类问题,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调查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效参考。她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三类:一是政策类课题。2001年,夏国美与其他学者合作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课题,负责实证调查和田野调查部分,走访了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回访前期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效果。第二类是立法研究和预防模式研究。还有一类需直接面对那些“边缘群体”。

  20世纪90年代,她开始做女性吸毒人群体研究;2002年,她做了一个青少年吸毒人群的大样本调查。为了解这些“边缘人群”的处境,她每年要花一多半时间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性工作者、吸毒者,其中许多人是艾滋病感染者。调研中,她和项目组成员一遍又一遍地重申:“这对你们是有益的,我们希望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能听到你们的声音。”

  夏国美常对学生说:要为人生留下脚印,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走。科学研究务必保持求真、客观、清醒、独立的态度。她还特别重视研究的延续性。“艾滋、毒品是全球性难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艾滋病预防的宣传工作。政策是有延续性的,没有连续性的研究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正是基于这样求真务实、扎实专注的精神,2006年,她的两篇报告《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艾滋病风险行为研究——对上海娱乐服务场所中流动人口女性从业者的调查》相继获奖。但这并非夏国美感到最开心的事,她最感欣慰的是,一批年轻的学者、学生意识到了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并且有勇气、愿意走进这些特殊人群,参与到调研行动中来。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退休前带出一个研究梯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胡言午)

  走基层感言〉〉

  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间疾苦,就不知道我们的社会真正发生了什么;在冰冷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学研究价值不大。

  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而艾滋病和毒品问题与这两者息息相关,其中有大量没有解决的问题。哪怕我们所做的能对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一丁点作用,回首往事时,也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