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德班谈判或形成折中协议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18 10: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剧增,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长,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各国经济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均遭遇挑战。很快,德班气候大会将在年底召开,是否会陷入困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何战略选择,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德班大会 谈判形势复杂艰巨

  从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0年的坎昆大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及其相关技术手段等,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中心。11月11日,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研讨。此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

  近年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不断陷入困局。专家认为,美国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停滞,导致谈判的核心问题无法取得进展,也间接拖延了其他相关议题的谈判进程。此外,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出资意愿、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全球对核技术安全性的关注、南北国家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等,也对谈判造成影响。

  由于谈判形势复杂艰巨,世界各国对年底德班大会的预期普遍不高。专家认为,未来国际气候制度可能有多种选择,南北或妥协形成折中的双轨协议。

  低碳经济是中国重要战略契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是会议讨论的焦点。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立足国情,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对全球长远发展、对保障民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把握住低碳经济所孕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表示,“十二五”规划就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抓手。同时,要提高全民对绿色低碳理念的认识,增强行动意识,应开展相应低碳产品的推广并引导消费。他还认为,中国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应在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警、预报、应急管理,捍卫经济发展成果。

  中国碳减排交易技术与国际接轨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中国将全面构建国内碳市场,大力扶植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在地方或行业层面已经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构建国内自愿减排体系;开展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企业和机构自发的碳中和行动。

  在建立自愿减排标准的同时,中国自愿减排市场体系迅速发展。据介绍,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中国迈出了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第一步。此后安徽、贵州、河北、山西,武汉、杭州、昆明、大连等省市相继建立环境交易所。

  2010年4月27日,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首月成交526例。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同时,国家明确将在广东、湖北、陕西、云南、辽宁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市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地区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

  与会专家预计,低碳城市有望从局部自愿转为试点硬性考核,最终推向全国。中国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低碳产业和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构建碳交易市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夏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