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帝国的丧钟。而铁路国有引发的保路运动,则是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可谓一个自掘坟墓的政策。不过,铁路国有化的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民国政府便延续着铁路国有的政策。
艰难的商办之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的国威荡然无存。内外危机之中,知识精英对于兴筑铁路的呼声日益高涨,清廷内部也渐渐认识到修筑铁路可富国强兵,重振国威。不过,由于国库的紧缺,清廷缺乏修筑铁路的资金。为了筹集资金,清政府的铁路政策经历了几次变动。
第一个阶段是“官股合办”,这可以说是铁路国有的前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主要还是以向国外贷款的方式来兴建铁路。不过,这种“官股合办”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小的,由于集资主要依靠外国的贷款,外国公司轻易地便控制了中国路权的大部。如此苛刻的贷款条件,自然引起了朝野的愤怒。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红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