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东脉苍莽山川中的丹凤县,曾经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作为有着革命传统的老区,这里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今天,老区精神仍激励着当地人民艰苦奋斗,努力建设一个全新的丹凤。
红军情怀四代传
从丹凤县城出发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赴丹凤县学习考察组(以下简称“考察组”)所乘的汽车绕过重重山峦,行驶约40公里后到达庾岭镇。小镇中心的三岔口就是1934年鄂豫陕第18次常委会的会址,现在还挂着“庾家河中心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共青团丹凤县委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子。
会议旧址是一座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小平房,现在的房主是杨青山。77年前,杨青山的祖父杨春荣在这里经营着一家中药铺。房屋正门的门匾上写着“永茂春”三个敦实有力的大字,颇有古意。房间里则基本保持了会议召开时的样子。房间里的柜子上还整齐排放着一些红色书籍。
为了迎接考察组,杨青山特意换上红军军服。他告诉记者,祖父的药铺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1934年12月9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庾家河,杨春荣最初非常惧怕。但通过与红军的接触,他不仅改变了看法,还将红军请进了自己的家里。红二十五军军部就设在他家。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他的家中召开了第18次常委会。
当年,为了让群众了解红军,红二十五军印制了100多份《红军是什么?》的宣传单在镇上散发。不少青壮年看到传单,受到鼓舞,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庾家河遂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杨青山说,当年在庾家河战斗中受伤的红军就是送到祖父的药铺中医治的。为感谢祖父的救助,红军赠送了一只装着八块大洋的木匣。
70多年过去了,杨青山一家四代人传承着这段红色的记忆。父亲杨文聪去世后,杨青山自觉接过了照管庾家河战斗纪念亭的任务。杨青山说,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是丹凤精神的主体。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杨青山还将自己对红军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之中。他创作的红色歌曲被编成了教材《红色记忆》,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将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昔年征战化松涛
从庾家河北上两公里就达到七里荫岭,这里是当年庾家河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考察组随杨青山沿着阶梯向庾家河战斗纪念亭走去,他的儿子“小红军”走在前面。山顶上松涛阵阵。纪念亭矗立山顶。从山顶碑上刻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第60师从远处袭来,红二十五军向东迎战。
“子弹都打到镇上房子的瓦上,啪啪响。”杨青山向记者一行讲起了发生于70多年前的往事。关于这场战斗,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记载:这次战斗,红军伤亡200余人,共毙伤敌约800余名。
在山顶上,杨青山拉起手风琴,唱起了怀念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的歌曲。
壮气长留天地间
丹凤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丹凤县城龙驹寨,1953年开始修建,1982年落成,总面积4600平方米。园内长眠着109位烈士,是丹凤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背靠凤冠山,大门上有“烈士千古”四个大字,尖顶上高悬着一颗五星。陵园内外柏树森森,肃穆、庄严。进入陵园看到一面影壁,上面雕刻的是庾家河战役的情景。院内还有一座丹凤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顶呈火炬造型,塔身三面皆为庾家河战斗的雕像。
考察组成员向安葬在陵园的烈士们三鞠躬,表达哀思和敬意。陵园内还有一处革命斗争史展览室,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机关枪、袖珍字典等文物,记录着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除了革命烈士陵园,在丹凤县城内还有一座红色广场,广场中央的基座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李先念身着红军军装的石雕立像。
“革命先烈打江山功垂青史,英雄后代图富强继往开来”。在丹凤县,革命年代的记忆历久弥新,先辈的精神激发老区人民不停奋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