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宣布古埃及象形文字释读成功,这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此后,埃及学便在多国扎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埃及学已成为一门专业性的综合学科,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甚至也为自然科学的某些分支学科(例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提供了研究素材。可以说,埃及学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然而,古埃及语言文字始终是埃及学的基础,而象形文字是古埃及语言的具体形式和书面载体。因此,埃及学研究者在考察历史问题时往往要从象形文字寻找答案。
古埃及象形文字足以表达抽象概念
随着基督教在埃及的传播,古埃及语言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除了埃及部分科普特人能在宗教仪式中讲一些科普特语(古埃及语言的最后一个阶段),没有人知道古埃及语(科普特语之前的埃及语)的象形文字如何发音,因为古埃及象形文字没有元音,只有辅音,古埃及语从而被称为“死语言”。但是,它从公元前3050年以后就被古埃及人使用,并经历了长期发展和演变,在大约公元前2160年前后就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语言了。商博良将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以后,经过几代人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基本上复原了这门古语言的语法,并整理出版了较成熟的古埃及语语法和词典。语言学家们迄今已经解读了1.7万多个基本象形文字单词。学者们完全可以在熟悉语法的情况下,借助词典阅读象形文字碑文铭刻。我们虽然不能说古埃及语言,但完全可以阅读象形文字文献,因此这种语言并非真正的“死语言”。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子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