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多边平台,在现有国家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应对跨国公共问题作出贡献,树立国际社会负责任成员的积极形象?
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现状:双重地位与双重做法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大国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与巩固。相应地,要求中国在各领域内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依然是人均GDP排名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方式转变、医疗卫生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使得中国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既是“治理者”,又是“治理对象”;既是“贡献者”,又是“接受者”,这是目前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所处的双重地位。
与这一双重地位相伴随的是中国处理与国际组织关系时的双重做法。在接受国际组织提供的帮助或遵守国际规范方面,中国已从“门外汉”变成了“优等生”。尤其是2003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见证了一个更加透明、更具合作性的中国。中国政府积极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人感染禽流感的病毒毒株,将其倡导的公平性原则贯彻到国内医疗体系的改革与再设计中,对国内艾滋病流行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都是这方面的极佳例证。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者”的中国,却依然侧重于通过传统的双边形式开展国际合作。例如,2006年与2009年两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作出的援助承诺——援建60所医院、30所疟疾控制中心、价值8亿元人民币的抗疟疾药物等等——都是以这种形式提供的。
双边合作方式有其优势所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卫生合作对政治关系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同时,为实现人类健康权益这一全球卫生治理宗旨,中国也需要加强对世界卫生组织治理活动的积极参与。
增强三项影响力做积极的治理者
中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参与主要应加强三项影响力:中国治理经验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对全球卫生治理议程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对世界卫生组织本身的影响力。
首先,短时期内,在国内卫生治理和参与全球合作之间,中国的精力将主要放在前一个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国际层面无所作为,国内治理中所积累下的经验与做法同样能够成为一国向全球治理提供的宝贵财富。当国际上缺乏治理标准,或国际社会刚刚涉足新的治理领域时,已在一国内部被实践经验证明有效的政策与做法很容易得到复制与推广。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为自身确定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全球卫生治理中“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要吸引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增强中国治理经验的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提高国内卫生治理的水平是关键。
其次,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地把握国际规则制定的新动向、新趋势,加强多边外交。以政府间工作小组的形式就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治理议题进行协商,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后再呈交世界卫生组织,使其成为正式的治理规则,这是近年来全球卫生治理领域内出现的新现象,加深对此类新机制的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是提高中国对全球卫生治理议程影响力的可行途径。当然,多边外交成效的显现需要更长的时间、更高超的外交技巧,甚至更大的物质投入,没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政治决心不可能实现。
最后,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声称自身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国际组织,但回顾其60余年的运作历史便不难看出,它对治理议题、治理目标与治理手段的确定时常受到组织内部的政治、行政因素以及决策者治理理念的影响。因而,中国不仅应当以成员国身份加强对世界卫生组织治理行动的影响,还应当更多地向其输送既了解卫生治理实务,又富于外交能力的中高端管理者,为国际组织提供持续而稳定的智力输入与人才储备。
简而言之,作为全球卫生领域的治理者,中国不可能也不应当效法西方国家投入大量物质资源,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体系与卫生政策的做法。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全球公共事务的处理是一条可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途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汤蓓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