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者不能只走“高层”而不走“基层”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31 10: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笔者不在新闻行业工作,却被近期全国新闻界掀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热潮所吸引。确切地说,是被“走转改”背后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意蕴所吸引,比如摒弃浮躁、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等。这些都是人们内心极为宝贵也极为渴望的一些价值,只是较长时间以来它们在不同的场合未得到有效的彰显而已。这些价值是相通的,这使笔者联想到一个相关的话题,高校学者也应“走转改”。

  曾几何时,在人们心目中,高校学者学问精深、道德高尚、敢于直言,这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印象却逐渐受到冲击。论学问,有些学者学术水平一般,却喜欢夸夸其谈,“领先、首创、一流、填补空白”等漂亮词藻常挂在嘴边,用来渲染自己的成果,到处自吹自擂;论道德,一些光鲜十足的“学术明星”、“大腕”却屡屡出现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事情。如今这样的事情曝光得多了,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也就有些“审丑疲劳”。这也就难怪人们不再把“专家”作为楷模,而是将其称为“砖家”。

  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考核不重实效,这是高校学者对待科研的最常态表现。为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如今谁要是用三五年写一部著作,可能要算最执著的人了。有些学者行事的指导思想不是“走基层”,而是“走高层”,要么就是飞来飞去作报告、作演讲,要么就是整天报项目、跑关系。这样,在高校里,硕士、博士三五个月地见不到自己导师的事情也就屡见不鲜了。有些学科本来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些学者却常常闭门造车,偶尔的调研也是蜻蜓点水,以一当十,以偏概全。这就难怪我国期刊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论文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上梁不正下梁歪,导师写“假大空”的论文,带出来的学生也就必然嗜好“假大空”。有些学生走捷径,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毕业论文就这样被制造出来,在走完答辩程序之后,就摇身变成硕士、博士了。试问,这样的老师、学生还能叫“人才”么?

  学者当有崇高的使命!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一书中指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因为他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这可算做是在高校学者中提倡“走转改”的最好注脚了。

  学者“走基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者做学问要结合实际,突出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主观臆想,甚至胡编乱造。一般来说,学者做学问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另一个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后一个需要要求学者必须具有问题意识,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真问题,这应是学者从事研究的一条基本准则。特别是一些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可以说,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现实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是这些学科的生命线,也是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学者们的生命线。

  学者“转作风”,实际上就是要求学者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以求真务实为准绳,而不是浮躁虚妄,甚至投机钻营。做学问是最起哄不得的事情,必须耐得住寂寞。孔子尝云:“古之学者为己。”其实这永远是当下学者治学的正道,背离了这个正道,治学和做人脱节,仅仅寄居在学术的一枝一节上讨生活,或追逐着时髦的一流一派抢风头,是绝对成不了大气候的。学者“作风”不良的影响还不仅仅局限在自身,由于如今高校普遍实行“教授治学”,那些知名学者们还掌握着大量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力,如果他们的“作风”有问题,势必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发展和整个高校学术生态的建设。

  学者“改文风”,实际上就是要求学者写文章要注重实效,客观平实,以实事求是为追求,而不是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具体说来,就是要反对假、大、空,提倡真、实、新。文章要求真,是则是、非则非,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有内容、有见解,分析问题要客观,阐述对策要实在;要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

  近期阅读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学者掌故,不禁让人感佩不已,一大批怀揣志向的学者为民族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思考、奔走,接触的是中国最现实的问题,呈现的是最真诚、最谨严的品格。如果今天我们的学者能够像他们那样,借着“走转改”的东风,深入实地调查,秉持学术服务苍生的理念,那么,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肯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严蔚刚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