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关于学术界所存在的问题,谈论的人很多。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剽窃、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问题,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问题等,都谈得很多了。但是,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非学术化”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笔者看来,目前“非学术化”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以非学术的态度从事学术。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有真诚的学术的态度。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搞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不是为学术作贡献,而是为了追求职称、金钱、名誉和地位等。如果只是单纯追求这些,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譬如低水平重复,不仅重复别人,有时也重复自己。不是为真正解决学术问题而“撰写”论文,而是为了追求数量而“制作”论文。据说,现在还有人以制作和出卖论文的方式来获取金钱。作为一种极其恶劣的非学术行为,这必将严重毒化和破坏学术环境。又如,有些学者喜好专找名人来“点评”、“商榷”,以此作为成名的捷径。再如,有些学者引用他人的观点,不是引用那些真正有创见的观点,而是“唯名家所引”、“唯权威所引”。在这些人的论文中,名家、权威演变为他们的广告和商标,并不是真正出于学术的目的。其实,名家、权威也不是篇篇是精品、句句是真理,也有很平庸的观点。还有一种现象是引用自己、引用导师、引用朋友等,将学术引用搞成了庸俗的“关系学”。想想看,如此引用,质量何在?学术何在?这一切都是“非学术”态度惹的祸。
二是以非学术的标准评价学术。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转载、摘要、索引、书评、综述、同行专家鉴定、匿名评审、学位论文答辩和评奖等。总体来看,近3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起到了规范、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以非学术的标准评价学术成果。具体表现是:或依据与作者的感情深浅来评价,或依据与作者的关系远近来评价,或依据作者的官职大小来评价,或依据作者在学界的地位高低来评价,或依据作者所在单位平台的高低来评价,等等。譬如评奖,不是主要依据申报成果学术质量的优劣、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影响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授奖,而是依据感情、关系、官职、地位、平台等来决定。甚至还存在着评委专家为自己所在单位拉票、争奖的现象,甚至还要考虑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等等。这样的评奖不是以学术为主导,而是以非学术为主导,其结果不但起不到鼓励学术的作用,反而会挫伤申报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三是以非学术的方式管理学术。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只有以学术的方式管理学术,才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所谓学术的方式,就是符合学术特点和规律的管理方式。它不是居高临下的强制性的行政管理,而是充分尊重学者的学术自主性,为学术研究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为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平等、有序的服务。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譬如行政命令少了,协商和民主多了;打压人才的事少了,尊重和爱护人才的事多了;管理意识少了,服务意识多了;等等。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非学术的方式管理学术,譬如下达指标、年终考核、填各种表格、单纯追求数量等。如此管理,容易导致学风浮躁,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制作出的不是学术快餐,就是学术垃圾,难有精品。
总之,我们要实施学术创新工程,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首先要加大力度治理“非学术化”的乱象。否则,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就容易落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古风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