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走进德钦县集中办学点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31 10: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金沙江畔,德钦县第二小学的校园建筑异常醒目。五层高的藏式教学楼傍山而建,宽敞的校区内,食堂、图书馆、医疗室等一应俱全,还拥有1个足球场和5个篮球场。

  精心打造“一号民心工程”

  日前,记者走进云南省德钦县第二小学,时值该县奔子栏和羊拉两个乡镇校区的小学生搬进新校园不久。校园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收尾工作,栽植着绿化林带。栏杆上还悬挂着“孩子们,祝贺你们成为德钦县第二小学的学生”等标语。

  迈进小学的食堂,仿佛置身于某高校学生餐厅,敞亮洁净的场所足能容纳近千人就餐。每个班级拥有一个近300平方米的套间宿舍,低年级段还配备了保育员,负责孩子们的生活护理。

  校长和永强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报着数字:小学占地141亩,绿化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27200平方米,学生1078人、教师103人、保育员20人、炊事员13人、护士2人、保安4人……“第二小学集中办学项目的资金投入达7000余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相当于德钦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和永强说。

  “这是我们的‘一号民心工程’。”说起集中办学,德钦县教育局局长和光华不无自豪。他介绍,该县于2010年制定了《德钦县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县办初中,跨乡镇办小学”的集中办学思路,坚持把实施集中规模办学作为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号民心工程”。

  义务教育曾步履维艰

  和光华说,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德钦县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当地教育基础薄弱,点多面广,在集中办学前,有限的资金往往只能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解决全县所有学校的安全隐患,结果年年排危房,年年有危房,学校办学条件差一直是个难题。许多教学点,由于只有一个教师,很难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许多学生到了高一级学校后,由于基础太差而产生厌学或辍学等不良现象。

  “说是同一个村,同一座山。但有的学生从家里到学校往往要走上半天。”德钦县羊拉乡原乡长陈树华说,由于地广人稀,“一村一校”一般不具备寄宿条件,仅从地理条件上说,孩子们上学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于德钦县所在的整个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说,由于地广人稀等因素,整合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几乎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州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小而全”的中小学布局,使城乡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步履维艰。一是学校规模总体偏小,办学效益低。迪庆山高谷深、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15.7人。农村学校布局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的特点。到2006年底,全州共有小学926所,校均规模仅38.8人,不足1个教学班。

  二是办学成本高,办学条件差。由于点多面广,教育投入分散,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学点师资力量不足、校舍紧缺、师生住宿紧张,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按照2006年投入2860万元专款改善办学条件计算,校均投入仅为3万元。特别是过去投入的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三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衡。2006年底,全州师生比例为1:13.27,远远高于国家和省核定的平均标准。但即便如此,由于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教师仍然难以满足需要,全州聘任代课教师多达380人,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四是城镇和农村学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农村小学校点在校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农村学生每年减幅约20%,有的校点甚至成为“空校”。与之相反,城镇在校学生平均每年增幅约10%,造成了县城学校学位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日益紧张,教育不公平现象凸显。

  告别“撒胡椒面”办学格局

  通过集中办学,有望扭转德钦县教育办学体制点多面广和村村办学的格局。

  “在德钦,经过前期试点工作,积累了集中办学的宝贵经验。”和光华说。2009年,已在德钦县佛山乡试点推广乡办小学工作,把全乡13所小学集中到中心完小,在全州率先成功推进了集中办学试点工作,积累了贫困地区推进教育资源整合的新鲜经验。集中办学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新提高,2010年,佛山中心完小教学统测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取得了“家长放心、学生受益、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兴奋地冲到镜头前,扮着鬼脸,面对记者的提问,没有一丝紧张。“学校的饭菜好吃吗?”“好吃!”“衣服是你自己洗的吗?”“是保育员姐姐洗的!”“学校里朋友多吗?”“多!”……

  “在学校想爸妈吗?”问到这里,才勾起孩子们的思家情绪。有小孩低声回答:“想啊。”不过,他旋即大声喊道:“周末,学校的大客车就会拉我们回家!”

  “通过集中办学,我们有信心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和永强说,学生的生活费由“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解决,将有效减轻学生家长的教育费用负担。

  “再见!”“Bye-bye!”当记者离开学校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涌到跟前,挥手告别。在他们身后,教学楼前高高飘扬的国旗下,“为孩子的阳光人生奠基”的标语在艳阳里格外耀眼。(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黄维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