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政治心理学在学科认同、研究路径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10月22日,国内首次以政治心理学为主题举办的学术会议——“政治心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当前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政治心理学的本土化等问题展开研讨。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主办。
公民政治心理研究备受关注
从学科发展看,国外政治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人格理论”(精神分析)、“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和“社会认知与政治信念”三个发展阶段。南开大学季乃礼指出,看似不同的阶段实则贯穿着共同的关注,即选民的投票行为。这也是代议制下政治心理学在欧美政治学中立足的根本。
在中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对公民的关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民主政治建设与公民政治心理的相互关系成为焦点。其中,公民观念养成的心理归宿、民主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政治效能感以及制度创新对公民政治信任度的影响等议题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山西大学李蓉蓉指出,政治效能感是公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主制度的重要指标,而调研显示的公民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国际政治心理分析重视个体
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心理学研究形成了心理分析学派、个性学派和认知学派三种流派。山东大学方雷指出,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研究层次从体系、国家向个人回落的趋势,主要聚焦在外交政策、国际安全与冲突、种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等问题的心理研究。不少与会学者指出,在欧美国家,政治心理学不仅在外交政策分析中得到运用,而且在外交决策中有所成效。因此,为外交决策提供支持既是中国政治心理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政治心理学拓展生存空间的现实选择。
政治心理学本土化任重道远
如何推动政治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政治心理学本土化,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另一焦点,也是此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心理学尚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学者建言,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办专业网站、组织专业培训、增强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是当前政治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动政治心理学相关组织的成立。
针对政治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季乃礼指出,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之外,还必须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环境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独创性与兼容性等问题。中国政治心理学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对当代的重大事件提供独特的阐释。北京外国语大学尹继武提出,中国政治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和中国特性,为此,文化政治心理学的路径应是方向之一。中国文化因素的引入,也可进一步重构政治学分析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刘倩)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