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11商品流通高层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者对流通环境与政策以及流通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研讨。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社会消费水平平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商业网点的结构和布局更为优化,商业业态更为多样,多元的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伴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始“浮现”。
自给自足的发展方式已成为历史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认为,从国际上看,流通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经济一体化推进的同时,跨国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交往频率加快,任何一个国家利用自身优势来满足自我发展需求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转变流通领域的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姜增伟表示,要考虑流通在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引导市场方面的突出作用,也要考虑它对GDP的效率和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我们更要看到流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流通环节多、成本高。这些问题将影响国民经济管理的其他方面,与其他领域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增加了流通领域发展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
更好地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告诉记者,流通产业具有先导作用,就是起到提供更高效服务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讲,流通产业是服务业,既要体现消费需求导向,又要履行传导需求的服务。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就在于把消费观发生的变化传递给生产观,并引导供给满足需求。同时,他认为,当前市场各个方面都存在缺陷,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因此也难以胜任并发挥流通产业先导作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首先,要重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流通的任务是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满足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已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而更多是质量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流通要突破时空矛盾,还要突破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应尽快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尽管价格机制的作用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是价格机制传导需求信号、调整生产结构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必须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形成价格过程中的矛盾。
再次,应不断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通过政策更多地推进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为产业转移提供先行服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王春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