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建构尚须依托具体学科
本报讯(记者李萍 通讯曹亚斌)10月2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深度全球治理与探索中的全球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度全球治理”与“探索中的全球学”两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随着全球治理实践在诸多领域展开,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起来:许多全球治理实践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所面对的全球问题,甚至加剧了这些问题;同时,一些全球治理实践产生的外溢效应又诱导了其他问题的产生。与会者认为,要打破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治理话语权、设置议程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要改变将全球治理仅仅局限在国际层次上的状况,应增强全球治理与国内治理的互动,全球治理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并且全球治理的具体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当前,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构建全球学学科以使其更好地研究这个时代,并且以其作为学术研究的探索已经开展起来。从理论上讲,全球学应是一门交叉学科,然而在现阶段全球学的建构依然需要选择一门学科作为其依托,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以及宗教学等都是可能的选择。(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区媒介填补传播“灰色地带”
本报上海讯(记者郭潇雅)10月22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在杭州开幕。
针对传播技术与社区建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姜飞告诉记者,由传统大众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时代在向基于新媒介的分众、小众传播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中间地带(或称“灰色地带”)。社区媒介的涌现将有效弥合处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与处于新媒介时代的人际传播之间的“灰色地带”,使大众传播的内容和目标有效触达个体。同时,为沉浸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个体有效联络社会提供了缓冲地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卫礼贤译《道德经》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本报湖北讯(记者明海英)10月21—23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德语系联合主办的纪念卫礼贤翻译《道德经》100周年暨翻译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德国哥廷根大学德语系教授戴特宁指出,卫礼贤的《道德经》译本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除了对《圣经》词句的大量引用外,翻译中还多次借用欧洲家喻户晓的《浮士德》等文学经典及当时流行的尼采哲学中的概念。正因如此,《道德经》译本在德国深受欢迎,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主任谭渊表示,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典籍不仅走入了千万德国人的家庭,还被转译成法语、英语等,对心理学家荣格、文学家黑塞、剧作家布莱希特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卫礼贤的经历几乎就是德国汉学研究从为殖民服务走向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