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俄罗斯试航北极航道全球迎来新“北极时代”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31 09:4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俄罗斯为测试北极航线商业价值,开放西伯利亚地区杜丁卡港为开辟北极航线铺路。与此同时,首艘商船从科拉半岛启航到上海,进行各项海上测试。作为北美、北欧和东北亚国家之间距离最短的海上航道,此次试运行显现了该航线巨大的海运价值,但由此引发的航道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北极之争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目前,北极已成为全球热点地区,有20多个国家加入北极地区资源和航道开发的博弈。为捍卫各自在北极地区的权利,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和挪威等国都纷纷向北冰洋派遣调查队,利用重大科考等行动,强化自己在极地的存在,宣示自己的主权。日本、韩国新建了极地考察破冰船,印度也在北极建立了科考站。此外,欧盟、印度、日本、韩国等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还要求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以期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北极事务。

  早在2008年,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北约外交发言人哈维尔·索拉纳就在一份报告中预计,北极巨大的资源可能会引发西方国家与俄罗斯间的“能源战争”。美国官员也担心围绕资源的争夺甚至可能导致北极地区的军事化。

  在这种情势下,北极主权争夺战是否会成为“能源之战”的引爆点?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陈须隆表示,北极航道是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线,它的开通将改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促成以俄罗斯、北美、西欧为主体的超强环北极经济圈。围绕北极资源和航道的争夺,北约、欧盟和非极地大国都会加入到争夺的行列。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新的利益联盟,并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韩立华分析指出,“北极争夺战”说到底是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是各国争夺战略资源的一个缩影。它表明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国争夺的触角已伸展到地球各个角落。

  北极地区是国际社会共有财富

  很多国家均认为,北极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共有财富。2011年3月,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在德外交部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北极会议上称,北冰洋是人类共同遗产,各国有权自由进入,北极研究不应局限于经济利益,还应涉及气候变化。实际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北极一带被视为国际范围,不属于任何国家。

  目前,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在双边、多边等不同层面推进,但由于北极地区的开发需要巨大成本,囿于资金及技术投入的限制,各国多方协作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10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题为“北极国家之间合作的新阶段”的声明中表示,在北极地区,任何利益分歧都必须通过各国的密切合作来解决。俄罗斯也将继续全力支持各国间的合作,并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与各“北极国家”间的信任。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执行主任郭培清表示,北极能源开采面临气候、环境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单凭某一个国家难以负担,合作互利才是现实之举。

  中国积极开展北极科研工作

  1999年,我国启动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在北极地区开展科研工作。2004年,我国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此后,该站开展了地球物理、大气、测绘、地质和海洋学等多学科综合考察。截至2010年,我国已完成四次北冰洋考察。为在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内开展极区海洋科学考察,目前,我国已计划建造第二艘能力更强的现代化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以组成极地破冰船队。

  不仅如此,中国和一些“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日益深入。去年9月,冰岛总统访问了中国唯一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研究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并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开发北极的意愿。但针对中国在北极的科研活动,某些国家仍持怀疑态度。对此,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处长王勇表示,中国北极科考活动的目的是研究“北极的相关变化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纯属自然科学领域范畴,科考计划中没有任何关于资源勘探开发的研究项目。

  其实,中国虽不属于“北极国家”,但北极的开发却牵涉到中国若干重要利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指出,北极关系到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技术进步、未来资源发展空间、国际战略环境变化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北极航线全面开通后,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最大制造中心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极强的商业现实意义。陈须隆也强调:北极航线一旦通航,现有的世界贸易平衡将被打破。控制战略要道,也就控制了新的世界经济走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冯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