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32期 特别策划“文化大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章之一
迅速崛起的中国应当旗帜鲜明地建构和弘扬“中国价值”。这既是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整合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树立外部形象并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价值需要,更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广阔天地。
“中国价值”的形成是中国社会漫长演变过程的结果。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即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兼容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和实践体系。但近代以来,这一价值体系却不断地受到冲击,处于消解和式微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借助于“船坚炮利”入侵中国,让中国人民产生了严重的抵御心态,结果一方面我们搞洋务运动,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要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希望把西方文明整体性请入中国,但由于国内战争爆发,这种努力既未能持久,也未能真正转变为大众行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难当头,救亡图存成为民族主题,顾不上搞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对现代化的狂热与误解,还有“文化大革命”的价值颠覆,使全社会的价值关注点出现了偏颇。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建构。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它涉及每一个社会个体,影响着社会的深层价值基础。
“中国价值”的历史演进过程既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也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既有正常的延续,也有非正常的干扰和骚动。面对今天的价值现实,当代中国人有着复杂的感受与心态。因此,我们现在谈价值体系建构,必须能够直接面对大众的价值理解和价值期盼,要能够适应也能够引导大众的价值生活与价值选择。这正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价值”是相对于西方价值、美国价值等而言的,为此,有必要以西方价值和美国价值等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和定位中国价值。近代以来,中国价值变化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价值变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既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多种类型的国家曾经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当代中国的独特集合。只有把中国价值体系建构问题纳入世界价值变革体系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奥秘。
通过近30年来的世界变化,特别是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变化同步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危机中反思各自的价值观。从小布什总统离任前7000亿救市计划,到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提出的“无核时代”、减碳排放,到国务卿希拉里提出“巧实力”等等,都是他们不断调整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形成三种基本的选择。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希望加入现代化、全球化体系,却又无力控制自己的进程,最终是共产党失去政权,社会改变颜色;有的国家希望通过将社会封闭起来,隔离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保持他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政权,结果则是经济发展滞后,国家难以富强,人民难以享受幸福生活;中国等既要积极加入现代化、全球化,又坚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于是积极改革开放,加速现代化进程,真正造福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地顺应全球化,借助于清晰的世界格局,找到中国价值的世界依托与世界参照,理解中国价值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当前中国价值体系的多样化,既是世界复杂价值格局在中国的延伸和微缩,也是中国社会价值复杂性的继续,还包含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独有问题。例如,我们在保持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外资、合资、民营和个体资本,由此造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价值格局。30多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社会也浓缩了世界近300年进程中的各种东西,包含其成就,也有问题。当今中国通过将世界各种文明的有益价值要素引进中国,不断地创造出许多新的价值元素,并从中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和社会红利。但由于这诸多的价值元素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价值系统,出现了一定的价值迷失。在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群中,既有传统资本主义矛盾,也有传统社会主义矛盾;既有现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既有传统文化的矛盾,也有不断产生出来的新的矛盾;等等。这多方面的价值矛盾内在交错,互相牵制,性质复杂。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有可能削弱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影响大众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甚至会造成社会的离散与分化。如果说我们过去主要是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而发展了我们自己,则中国已经到了只能依靠自主建设和自立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社会的自主发展则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导。整合多元价值和创造核心价值,对于中国的价值变革与社会转型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欧阳康 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