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承古求新: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古镇发展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28 09: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古镇文化内涵丰富,它囊括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鲜活的表现,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呈现,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阐释,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直接见证。然而,在现代文明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下,许多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了严重损毁,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如何通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文化与经济相统筹、社会与自然相和谐来保护与发展古镇文化?

  10月15—16日,以“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古镇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古镇文化论坛(廿八都)在浙江省江山市举行。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授牌仪式。

  古镇是历史的“活化石”

  古镇文化正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200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名村169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胡发贵认为,古镇作为一种历史遗存,蕴藏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及深厚的文化信息。古镇文化是今人认知历史、感触过去的媒介,其丰富的历史沉积和别样的历史过程昭示着它本身甚至就是一段历史。作为先人生活和群居的一个特定样态和形式,古镇还包含文明进步的意义,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原副院长侯文正认为,“镇”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周围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政权体系中凝聚广大农村、支撑封建统治的重要基点。古镇在历史上各有其兴衰起伏的命运,特别是进入近现代,更经历了沧桑巨变。现存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镇已经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和稀缺珍贵资源,要对古镇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考察,要进行系统的分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

  摆正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古镇文化,正面临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碰撞。古镇文化是该顺应现代化潮流,抛弃原有传统,还是要固守“落日的辉煌”,而拒绝现代化的推进?与会古镇文化研究者各执己见。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方亚光认为,古镇既要注重发展,也要关注保护,二者可以相统一。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则为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他以无锡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和发展对无锡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建设的贡献为例提出,凡是保护工作做到位的城市、村镇,经济社会发展也很迅猛。

  对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宋烜持一致观点。他同时提出,古镇文化保护并非固守破旧,任何以科学原则为基础的修复工程均是可行的。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改善中,必须充分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自身的特点,必须充分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必须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履行正常的申报程序。

  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中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保护其历史,做到建设与保护同步,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

  方亚光认为,古镇只有“古纯新”,才能“精气神”。他说,现在的古镇往往是重发展、轻传承,重开发、轻保护,重仿古、轻原真,从而使古村镇原有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风俗特色与文化内涵难以延续,失去“精气神”。因此,在古镇建设发展中,首先要立足于“古”,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古建筑等实施有效保护,要保持古镇最传统的风格与特点。其次要立足于“新”,在古镇的建设发展中,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在保护传承的同时要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以廿八都为例提出,在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廿八都现有的文明祥和、生态优美的独特优势,同时侧重体现廿八都与众不同的原生态特色,增强廿八都古镇的个性魅力,深入挖掘廿八都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突出廿八都文化边城、军事要塞的地理价值,尽量克服当前部分地区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景观雷同化等倾向。(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