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属于任何权威
10月23日,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创新驱动与北京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季松提出,创新不属于任何权威,原始创新(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是创新的根本,而绝大多数的原始创新都来自个人。但现状是,本应大力鼓励的个人创新遭遇诸多阻碍,鼓励个人创新的机制严重缺位。他认为,基础理论本身存在问题是造成创新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在“问题”理论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就会有问题,进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兰)
大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训
10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京举办第119场报告会,悉尼大学校长Michael Spence 发表了题为“大学的意义是什么?”的主题演讲。
Michael Spence 认为,要让大学作为公共机构存活下来,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训。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种允许并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环境中教育学生。教育的责任是一种综合性责任,思维培训和批判性思考都要纳入到大学教育中。大学必须要有跨学科研究,还要考虑自身的国际性影响。只有这样,才会继续保持它的角色和其意义所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微)
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难
10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共同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知识转移)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以“知识创造与价值”为主题。
研究成果多,知识转移却不尽如人意是国内高校的一大难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鹏表示,国内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成果转化比例不到30%,对人文社科领域的估计可能更为悲观。他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一是认识不到位,单纯为发表而写论文;二是指向低,论文存在低水平重复问题;三是评价体系导向不完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肖雨枫)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