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传播学研究中的“中国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的交流不断深化。全球传播研究也因为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双重推动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10月19—21日,以“全球传播与社会变迁”为主题的第二届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
美国国家传播协会主席Lynn H. Turner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等在会上就跨文化传播研究、全球传播背景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等相关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金铨等多位与会专家在发言中强调了传播学研究中“中国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全球传播背景下进行传播学的研究,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媛)
辛亥革命时期法律史研究有待加强
10月15—16日,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律史学会2011年年会在昆明召开。年会主题为“辛亥百年与法制变迁”。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杨一凡认为,目前有关辛亥革命时期法律史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关孙中山之外的其他人物的法制思想、《临时约法》以外的其他法制文件的研究,以及将辛亥法制变革放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加以研究的文章较少。
清末变法修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会者认为,中国封建传统法制向近代法制的变革始自清末变法修律,当时形成的法制理念与众多立法文件对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法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春燕 祁志浩)
学术期刊推动文化创新
在《福建论坛》创刊30周年之际,全国学术期刊与文化创新研讨会于10月18日在福州举办,来自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界的代表共同探讨文化创新问题。
与会代表向《福建论坛》创刊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福建论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成为展示东南地区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平台。
代表们认为,学术期刊在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通过文化创新来应对新挑战,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郑飞)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2013年将编撰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预计在2013年编撰完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月10—14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办。该编写项目是由中宣部统一协调、教育部具体负责实施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成果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由刘中树教授、刘勇教授、张福贵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丛皞)
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
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秦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0月21—23日在西北大学召开。
与会者深入讨论了秦人的蜀道经营、秦始皇焚书坑儒、王后陵规制、圣都制度与都城体系、官箴文化、封泥等问题。会上还介绍了秦直道、雍城、秦始皇帝陵园、新密古城寨遗址、西汉张安世墓等新的考古发现成果。
讨论会最后进行了学会组织机构的改选,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再次被推举为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秦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主要任务是组织秦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耿显家 朱羿 徐卫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