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1911)到辛卯(2011),在中国历史上,此前难有一个百年是如此风云多变,如此浩博庞杂,如此探索道路而又颠踬顿踣,如此承担苦难而又享受喜悦。作为一时代之折射的百年文学,也历经主义与学说、激进与保守、接受与抗拒、文艺与政治、言说与实践以及文与白、雅与俗等的奇特纠缠,充满戏剧性。
王国维曾言:“人生过后惟存悔,知识增时转益疑。”返观百年文学,目的在于留存种种矛盾、变异、悔痛、切肤的文学记忆,考量历史烟尘带给我们的文化镜像与生命形态,并寻找迷濛又令人神往的星辰。
辨认变局
沧桑澹定,我们不难辨认百年文学路上的几大变局。
一是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史学家蔡尚思指出:“辛亥革命时期,在政治上是以进行民主革命为中心,在思想上是以反孔教反封建传统思想为中心。就这个反孔教反封建传统思想而论,是超过了戊戌变法时期,而为五四运动时期的前驱。”(《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尽管“辛亥”与“五四”是两个文学时期,但在深处,可以看到两者间的“环锁”现象。从邹容、秋瑾、陈天华的慷慨悲歌,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的剑胆琴心,在以“反叛”(反封建、反专制、反列强)的姿态要求文学成为民族复兴和社会变革的“马前卒”上,在文学变革因“救国”之必需而发生、为表现“探路”而存在此点上,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参与者的许多说法何其相似。只是“新文学”的整体观念建立于五四时期罢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匡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