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哲学工作者要“做点实事”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24 13: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最近参加一个哲学讨论会时,遇到一个熟悉的同仁,对我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年龄都不小了,应该给中国做点实事了。”这话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现在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没做实事?二是哲学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做实事?就第一方面来说,没做实事我理解为对现实的关注不够,没有仔细分析现代化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哲学问题。确实,这些年来哲学理论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只在哲学的理论层面做文章,进行着从理论研究到理论研究的学斋式的研究,没有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现代化建设本身的哲学问题。这里面存在着一个理论误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学,对现实具体问题的研究根本不是哲学的任务,而那种“原理加例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只能导致哲学的庸俗化。确实,哲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对个别现象的具体层面的研究是科学的任务,但这并不能否定哲学要面向现实、研究现实,问题是哲学怎样关注现实,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去把握现实。那种脱离现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思辨推演的哲学恰恰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曾说,哲学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要同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所以,马克思把哲学看做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要在时代发展的本质层面和内在机制上去把握现实,以使哲学成为革命实践的头脑。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本特征之所在。

  但近些年来,由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研究不够,哲学研究的创新成果不多,不足以给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哲学的理论支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其中内蕴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又是什么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研究辩证法理论的更多方面,考虑东方整体平衡思维的意义及其在辩证法理论中的地位,而不仅仅从对立、斗争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囿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但遗憾的是,恰恰是现实中的哲学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我们没有深入分析,似乎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只是具体层面的理论,而哲学思维却没有变。这怎么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哲学的说明呢?

  中宣部等部门最近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于解决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换言之,时代呼唤哲学工作者走出书斋,面向现实,去做“实事”。

  哲学研究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主要应做到如下一些具体工作。

  第一,在研究的方式上, 必须通过“走基层”,面向实际,从而走出理论的“象牙塔”。哲学虽然产生于实际生活,但当哲学形成体系之后,就陷入体系的自洽性,开始脱离现实,具有了独立性的外观。哲学的这种特点也形成了哲学研究者的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习惯,即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在体系的框架内,进行概念、范畴的抽象思辨推演。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要同现实结合起来,要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此岸性和力量。所以,必须转变那种书斋式的研究方式,要深入基层和实际生活,多搞调查研究,实际地体会、感受和考察现实生活的过程。只有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实际中去,才能不浮在表面,总结出现实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二,要通过“转作风”,发现我们哲学的真问题,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现实的矛盾状况作为研究的内容。要在对具体问题的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抽象总结出更深层次的宏观内在机理。这种面向现实的研究,要求我们转换研究的出发点,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要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这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而是要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华,在时代文化精神发展的整体脉落中去把握现实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是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困难才产生,因为抽象和概括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社会的具体情况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分析这些具体现实,发现新问题并作出新总结,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

  第三,在研究的学风和文风上,要力戒浮躁,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深入现实的研究是要花大力气的,既费时又费力,“打快拳”的研究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成果,“灵光一现”的思想火花很难持久。尤其对于哲学这种需要深沉反思的学问来说,更是如此。没有深刻的研究和自己的思想,正是抄袭现象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急功近利、浮躁风气盛行的状况下,哲学研究需要静下心来,踏实研究,认真总结和分析,要下“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才能产生经得住推敲有长久价值的理论成果。

  不踏实的学风就会导致哗众取宠的文风,不是靠思想的力量感染人,而是在词语上做文章,横向移植一些流行词汇,把思想装饰得神秘和高深。哲学研究当然要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它标志着思想的深化,但它必须体现深刻的内容,而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对现实的研究更提倡思想的力量,要用大众化的朴实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楠明 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