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24 14: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昆曲最初名为昆山腔,通常认为,昆山腔是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指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以及起源于江苏的昆山腔。四大声腔都属南戏系统,在元杂剧盛极一时的年代,发源于两宋之间的南戏并未消歇。入明之后,南戏重新崛起,因南方各地语言的差异而衍生出多种声腔,昆山腔和弋阳腔尤为时人激赏。

  承续诗乐一体的传统

  昆山腔原来大约只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既是昆曲最初的称谓,也是后来传遍全国的昆曲之基础。要让地域性很强的昆山腔变成可流布全国的昆曲,最主要的障碍是如何解决“北曲南唱”这一难题,即如何用昆山腔的腔调唱北曲。元代北曲形成了严谨的规范,是北方语言的音乐化表达。嘉靖年间,昆山文人魏良辅遵从北曲格律,将北曲与南方语音的声调融为一体,细细打磨,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世称“昆曲”。因其细腻优雅,被称为“水磨调”。我们今天很难了解昆山腔原初的形态,昆山腔堪称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声腔,却几乎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足以认定它形成于何时;更没有可资征信的材料,令后人知晓它的形态与音乐特征。至于地方化的昆山腔到遍及全国的昆曲的演变,我们大致只能说,它是魏良辅这位明朝杰出的音乐家对昆山腔细加打磨的结果。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傅谨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