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活力作为城市有机体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追求的理想目标。当前中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日新月异,迸发出无限的集聚力量。但城市空间趋同化、片断化、单一化、功能化、唯视觉化、唯物质化、大尺度化导致城市发展缺乏活力,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城市经济二元化、超城市化、城市空间隔离等问题也令人堪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面临危机与挑战。如何建设美好的、富于生机的城市来满足人类居住的向往,并且使之能够永续性存在,实现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批判理论领域的“空间转向”,直接挑战了对空间的自然实证式的解读,恢复了历史决定论淹没的空间思维,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关系和城市化过程、制定适宜策略、释放城市发展的活力,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方法。
对城市活力问题的关注
城市化实践历程带来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城市活力问题的重视,以下三种理论尤为突出。其一,人类生态学理论,主要是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将城市看做生态有机体,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和方法,在空间揭示城市中人与人、制度与制度的相互关系,并试图发展城市模型(如伯吉斯的同心圆说、霍伊特的扇形说、哈理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如帕克(1987年)认为,竞争、冲突、合作和同化这几种不断重复循环的社会关系,是城市充满活力的根源,若将城市看做心理状态的文化聚集体,其活力就是一种心理和物理机制。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董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