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健康成长,经常听听不同的声音,对于及时修正自身的言谈举止乃至决策个人发展道路,必不可少,这大概就是唐太宗等为何极为重视纳谏的缘由。学术事业也是如此,如果长期听不到批评的声音,一味被喝彩声裹挟,必将陷于自我陶醉状态,长此以往,自我反思能力也将因长期弃之不用而渐趋丧失殆尽。相反,如果对学术事业的批评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棍子打死,这恐怕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可能会误导学术。纵观当今中国学术批评的生态景观,毋庸讳言,有失公允的现象还是极为普遍的。
学术批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触及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既有针对各种学术现象、不同学术成果、形色各异学术思潮及各式学术现象的正面评价,更有对学界、学人、学风灰暗之处的鞭挞与检讨。对批评本身进行客体性反思,建立良性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风、深化学术认知、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最终旨归在于促进学术健康发展与繁荣。
由于学术批评中不能坚持公允客观立场,维系良性学术批评活动的美好预期总难以实现,正常的学术评论活动无时不面临着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干扰,大大背离了其促进学术繁荣的应有功能。比如,历史研究中通过碎片化研究折射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经济学研究中继承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但否定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政治学研究中出现的背离中国历史与现实根基,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从而否定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生长的合法性;社会科学研究中否定改革开放伟大功绩,认为“改革就是受资本家剥削、开放就是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后现代主义以“告别理想”为旨归,反对“本质主义”、反对自我意识、反对中心,运用到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关于中国发展动力研究,过于强调儒家传统文化的新保守主义。凡此种种学术研究中的多元化思潮,都存在极大的偏颇色彩,重则误导国家,轻则干扰个人。细究根源,是未能坚持客观公允的学术批评精神所致。除了缺乏社会氛围内的学术批评之外,笔者以为,更为深层的根源是缺乏学术上的自我批评精神。
学术批评是一个颇具攻击性的词汇,其中暗含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批评者本身所居立场,二是批评者所使用的进攻工具。从这两个要素出发,批评者在对批评对象进行批评时,未达到客观公允、结论可信的功效,完全系于自身立场以及立场所决定工具选择之偏差。
学者中以西方的学术立场为圭臬者忘记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西方的立场难以治疗中国病。更有以古代立场展开学术批评者,他们大致也未曾意识到,古代立场也治疗不了现代病。所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虽然是句老话,但其揭示的道理并没有过时,至今仍然是进行学术批评的制胜法宝。
至于中国立场是什么,必是站在中国自身发展角度而应有的立场,是揭示中国的真问题而应有的立场,不是依据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炮制出的伪问题。如何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展开学术批评而所应有的中国立场。而中国的现代问题,是中国现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古代问题的现代翻版。
老问题解决不了永远是新问题,而学术批评中的有失公允立场的问题,就属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众多老问题中的问题之一,当然也算得上是新问题。
要做到学术批评中的客观公允,最终必须回到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中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宋烨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