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会议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9 14:2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亚洲人文学科地位日趋重要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10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走向人文:社会转型与价值重建”,论题涉及人文学科在当代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学科的评价体系、审美现代性的回顾与当代反思等。

  在全球呼唤人文精神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人文学科学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文学科自身的建设十分必要。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在致辞中说,大学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而且承担着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文学科也展现出新的风貌,从传统人文走向新人文。今天,亚洲对世界的贡献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提出,伴随着亚洲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亚洲人文学科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变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人文学科也必将在世界大学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

  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成立于2004年,是国际著名学术组织“世界人文学联合会”(CHCI)的分联盟,旨在推进亚洲人文学科领域进行网络化的跨学科研究和信息交流,促进亚洲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人文学科的合作。(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现代儒学:经批判洗礼而重建

  本报湖北讯(记者张肖雯)10月15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近现代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

  在谈及近现代儒学的基本走向与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再生问题时,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认为,整个近现代儒学的总主题是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这种回应基本上是被动的。面对内忧外患,近代儒学的特点是“求变趋新以经世”,此时的儒学努力守住自己,但已日趋没落;随着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儒学已经衰微。而随着对现代性的反省,儒学渐趋复苏,现代儒学的特点概括起来便是“经批判洗礼而重建”。儒学在近现代呈现了由离异到回归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俞学明指出,中国文化正逐步进入文化整体性重构的新阶段,儒学转换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儒学在未来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儒学转换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弘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更在于反思儒学在传统中国文化架构中的方法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儒学必须超越自身的诉求,关注到全球化、网络化给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儒学只有适应世界之“将是”,站在世界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为中国文化整体性的建设再次提供理论支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注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报讯(记者唐红丽)在全球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提高家庭的发展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部门和相关学者的重视。10月11—12日,中国—东盟人口与家庭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在论坛发言时说,中国目前有4亿个家庭。实践证明,立足家庭、关注家庭,增强政府在家庭事务中的职能,采取综合政策促进家庭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执行主任哈利·乔瑟里认为,要实现家庭发展,就需要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中国从人口控制过渡到人口管理,有利于中国创造更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人口大国借鉴。

  国际计生联总干事特沃德斯·梅莱斯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潜在矛盾、婴儿死亡率较高、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普及仍落后于世界总体目标等,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应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与民间团体的力量,积极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东盟各国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国在人口与家庭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应对计划生育、艾滋病、性别赋权等方面既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基于此,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均可以作为参考。因此,促进知识共享和推广典范做法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人口与家庭发展方面的最好合作方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本报讯(记者李潇潇 通讯员周丹)10月9—10日,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吉林大学召开。百余名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创新”展开深入讨论。

  此次大会设有四个主要议题:“哲学观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哲学·哲学观·哲人(责任与担当)”、“时代、问题与哲学的理论自觉”、“哲学观念变革与当代中国哲学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在致辞中提出,当代中国正处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发展繁荣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时代的呼声和社会的要求。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从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与会学者提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担当,更切实地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在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现状的对比当中,有学者把我们时代的学术研究概括为“喧嚣与尴尬”,并给予深刻的哲学反思。

  在主题发言阶段,发言人就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问题、辩证法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资本的逻辑、民主观念等主题相继发言。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在争鸣中把问题本身继续推向深入。

  此届论坛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