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德校长共话大学责任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9 14: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潘梦琪 耿俊伟)10月15—1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协办的第五届中德大学校长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所国内高校,以及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等9所德国大学的校长齐集武汉,共同讨论两国高等教育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欢迎词中指出,大学应始终坚持“让学生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践行大学责任至上,始终强调服务学生、服务社会,重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巡视员徐永吉代表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致辞。他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介绍了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主张的总体思路:建立两大支柱、八大平台和全面、健康的双边关系。两大支柱即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八大平台即中国—欧盟、中国—东北亚、中国—非洲、中国—拉美、中国—东盟、中国—阿拉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上合组织合作交流平台,以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长足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指出,在过去10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在互派青年学者、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召开研讨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在2012年,委员会还将出台新举措,提高资助金额,关注对女性和少数民族研究者的资助,并将加强国际合作确定为年度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主任谭渊对本报记者说,相较于往届,此次会议更侧重于推广中德大学间已有的成功合作案例,旨在促进和实现更多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他还提到,目前中德双方的交流更多地集中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德交流中还有待加强。

  本届会议围绕“协心同力,共赴使命——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开展,重点就中德科研合作与中德联合实验室建设、大学与区域经济建设、中德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管理及政策、中德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及双学位教育配套政策、中德博士生培养政策与“中德博士生院”设想、中德学生/教师交流中的对等与互惠等六个专题进行为期两天的讨论。

  据悉,中德大学校长会议由北京大学与柏林洪堡大学于2006年发起。前四届分别在北京、柏林、上海和图宾根举行,目前已发展成中德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