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甘青现代藏学大师故居访问记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7 10: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现代以来,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僻静群山之中,涌现出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地理上的边缘地区成为文化和学术的中心,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报西部纵深行小组深入群山,瞻礼故居,访学诸家,考察了这一地区藏族学者爱国爱教、潜心学术的文化传统。

  “为什么这里在近现代会出现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学者?”到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进行学术考察之后的学者常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尕藏加出生在青海,从事藏传佛教研究。记者出发前,他向记者介绍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的学术传承情况。近现代许多著名的藏族学者如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根敦群培都出生在安多,而且他们的故居所在地文都乡、道帷乡、双朋西乡相距不远,实属同乡,名家大德,萃于一地,令人惊叹。

  文都乡:爱国爱教的十世班禅大师

  记者到达西宁时,《十世班禅大师佛学论文集》刚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久。在青海、甘肃藏区可以看到,各地新华书店都隆重推出文集。文集分三卷,既有涉及佛学各领域的专著,还有信札、格言等,反映了十世班禅大师精湛的佛学造诣。

  乘车前往十世班禅大师的故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从撒拉族圣地骆驼泉所在的街子镇出发,很快进入文都藏族乡境内,两边地势渐高,路边藏传佛教风格的白塔提醒人们已经进入藏区。

  大师故居位于公路边,是一座藏族风格的民居。走进大门,管理故居的僧侣土旦坚参、尼玛带领记者参观展室,介绍故居的情况。故居布置肃穆简洁,陈列着大师及其父母的照片,还有一些领导人题词。在一间小屋供奉着大师生前讲法的宝座。循化县政协赠送的匾额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为民族团结宵旰勤劳 于桑梓建设时注关怀”。在循化,大师受到藏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民族同胞共同敬爱。

  土旦坚参和尼玛都是附近文都寺的僧侣。文都寺是大师幼年学经的母寺,现建有十世班禅大师纪念馆。来到文都寺,守护全寺最重要的大黑天护法神大殿的排杰热情地带领记者参观。

  根据参观和排杰的介绍,记者发现,该寺和三个藏传佛教大寺有很深的渊源,在宗教信仰活动和学术传承上至今保持着密切联系。首先是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该寺是历代班禅大师的主寺,文都寺与之密切关联,甚至在寺庙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与扎什伦布寺颇为相像。其次是萨迦县的萨迦寺。文都寺始建于元代,是萨迦派法王八思巴的异母兄弟亦怜真(又译为仁钦坚赞)所建。至今,文都寺会派僧侣到萨迦寺和扎什伦布寺学习。最后是北京的白塔寺。亦怜真继八思巴后为元朝帝师,白塔寺建成后是由他开光,两寺至今仍有特殊的关系。

  道帷乡:一代佛学大师喜饶嘉措

  佛学大师喜饶嘉措(1884—1968)也是循化人,他的家乡在道帷藏族乡。从文都到道帷乘车只需约1小时。道帷乡古雷寺是喜饶嘉措幼年出家之地,建有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而在贺庄村的大师故居建有庄严华美的大师灵塔。

  走进古雷寺,布局大气,堪称虎踞龙蟠,但人迹寥寥。可能是因为位置较偏远,平时来访的人不多。当看到记者一人走到纪念馆前,正在院子里干活的僧侣甲央和次珍两兄弟有些惊讶,旋即放下工具高兴地带领记者参观。纪念馆虽有些年久失修,但里面陈列着不少与喜饶嘉措大师有关的珍贵资料,值得仔细观看。

  喜饶嘉措是影响深远的一代爱国高僧。尕藏加撰写的《喜饶嘉措的佛学思想与爱国爱教之情怀》有较详细的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担任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竭尽个人之力促进西藏与中央的团结一致。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喜饶嘉措担任第一副会长,圆瑛法师圆寂后,他任代理会长,1955年当选为会长。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喜饶嘉措兼任院长。

  喜饶嘉措佛学造诣卓尔不凡,幼年在循化古雷寺出家学经,后到甘肃拉卜楞寺和西藏哲蚌寺等潜心修学,学问大成,32岁就获得最高格西学位。他主持校勘藏文大藏经甘珠儿部,在拉萨三大寺讲学,许多现当代藏族学者和名流都出自他的门下,在现当代藏传佛教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双朋西乡:划时代的藏族大学者根敦群培

  从循化县翻过尕楞山口,就进入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被誉为划时代的藏族大学者根敦群培(1903—1951)就出生在同仁县的双朋西乡。

  今年是根敦群培去世60周年,能有机会到双朋西拜谒这位大学者的故居,让记者有些激动。村落依山势自上而下迤逦展开,高低错落,民居密密麻麻,连成一片。村口的院子里排满了晒青稞的木叉子,一个骑在院墙上的小男孩向记者指明了去根敦群培故居的路线。故居位于村子中段偏上部分,站在门口可以俯瞰出村的道路。双朋西四面高山围绕,较为闭塞,但因根敦群培而成为海内外藏学研究界很有名的小村。

  根敦群培在同仁县隆务寺出家,和喜饶嘉措相似,也先后在拉卜楞寺和哲蚌寺学习。他的成就已远超一般佛学领域,广泛涉及现代学术各领域,他撰写的《白史》、《龙树〈中论〉奥义疏》、《智游佛国漫记》等都影响很大,国内外对根敦群培及其学术做专题研究的学者不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永彬认为,根敦群培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在藏族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现代藏学的一代宗师;他是一位启蒙思想家、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还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家李有义研究员上世纪40年代曾师从根敦群培,1983年他就撰文指出,“根敦群培处在帝国主义分子妄图分裂我国的活动中,他在封建领主的残酷统治下,在宗教气氛弥漫的环境里,不同流合污,茕茕孑立,难能可贵”。

  9月11日,在西藏社科院召开的“根敦群培与恰白·次旦平措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西藏社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勇指出,根敦群培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显而易见的。帝国主义分子伙同旧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代理人将根敦群培投入监牢,对他进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国立场。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藏族学者

  喜饶嘉措和根敦群培是同乡,还是师徒,又是论敌,这两位藏族学者最初都曾在甘肃省拉卜楞寺潜心修学。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与循化县和同仁县东西毗邻。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就设在这里,在研究所同志陪同下,记者考察了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安多地区格鲁派的学术重镇,学院建制齐全,高僧辈出,非常注重学术传统,有些领域在整个藏区都屈指可数。记者问,何以近代在这一带出现了这么多大学者。研究所所长丹曲介绍说,安多地区在历史上就学者辈出,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创始人,历代章嘉、土观、嘉木样等活佛也都是很有名的学者。

  记者此行考察后发现,甘青交界一带西北民族走廊是汉藏蒙回等多民族混居、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古代这里是中原文化的西缘,也是蒙藏民族文化的边缘地带,文化交融,学术砥砺,促进了当地学术的发达,使得这个边缘地带反而成为一个文化和学术中心,涌现出一批重要学者。

  丹曲补充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以前的僧侣一辈子埋头在寺庙里刻苦修学,学问可能很大,但声名不彰。近代以来,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根敦群培这些藏族学者视野更为宽广,思维更为开放,除藏文外还使用汉文、英文等语言著书立说,乃至突破藏传佛教传统学术领域,采用现代学术方法进行研究。有的还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影响深远,名播海外,这也是这些学者与前辈不同的地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