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术论坛不应赶“微博”的时髦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2 14: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年来,网络技术和微博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现在的会议,听众不仅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用脑子想。一个新潮的做法是,听众面前不仅仅摆一块供演讲者使用的屏幕,用来展示演讲者发表的内容,还专设一块屏幕,用来发布听众的“微博”,在对会议进行网上直播的同时,供会场内外的听众和观众来发布相关的看法和建议。如果说,有关明星或新产品发布的会议,或许这样的互动会有重要的影响,但学术论坛是否也要如法炮制,倒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一位外国学者和笔者谈起他在国内一个论坛上的感受。作为一个特约演讲嘉宾,他正在专心演讲的时候,突然会场的一角出现了笑声,笑声越来越大,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起初他以为是自己的幻灯片出了问题,仔细审视之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至少没有发现可以令人发笑的东西。他注意到人们的目光焦点是另外一个屏幕,而他发现另一屏幕展示的内容不是自己的幻灯片,无奈他又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他硬着头皮把演讲作完,但心里很不舒服。会后一打听才知道,听众发笑是场内外听众和观众发来“微博”造成的。

  笔者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一边听着演讲者精彩的演讲,而眼睛看到的却是“李老师你真帅喔!”、“我顶!顶!顶!”。更有甚者,里面还有人发布广告,“来XX度假村感受一下吧!”如果说,微博的内容是针对讲演人的,那讲演人当时往往是看不到的,或者根本不会留意,因此,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回复,甚至不可能说一声谢谢,更不用说反驳了。某人是否真“帅”,似乎又和论坛的内容关系不大。至于广告,如果不是赞助商,倒是有乱用“资源”的嫌疑。有人称这是“互动”,有人说这是“自由”。“互动说”难以成立,因为这种“微博”往往是有来无往的;“自由说”实际上也是有名无实的,因为屏幕上客户看到的微博内容也不是实录,还要有人遴选控制。关键是要看其实际意义。似乎没有一个学术会议的组织者专门把“微博”的内容收集起来,反馈给会议主办方或讲演人,或者正式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只是增加一点“调料”,弄花哨点的形式,则大可不必。

  笔者并不主张大家在学术论坛上一定要板起面孔来照本宣科。搞得活跃一些、生动一些,演讲者能够与听众互动,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发动现场的听众参与讨论是一个好方法。但所做的事情一定不要搞花样、求热闹,把学术论坛搞得和产品发布会一样。

  利用高科技、新媒体的目的是增效,是希望取得一些传统方式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而不是增笑,更不能是搞笑。(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广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