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资讯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2 14: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世界记忆名录》增7项文献收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批准7项文献收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7项新增项目分别为:布拉干天文台首份调查报告(亚美尼亚)、夏特勒的巴尼耶登记名册(法国)、格鲁吉亚拜占庭手稿(格鲁吉亚)、咸海档案全宗(哈萨克斯坦)、1922年首次横跨南太平洋的飞行记录(葡萄牙)、恩登布人档案(安哥拉和葡萄牙)、地球资源卫星计划记录(美国)。

  这些文献收藏于今年5月得到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初步批准,在略加修改或进一步说明后,即可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已批准了对新增项目所作的修改和说明。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希望通过保存世界各地宝贵的档案遗产及图书馆珍藏,并且对其进行广泛宣传,使这些遗产不被人类遗忘。《世界记忆名录》现已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45项文献遗产,涵盖了包括石材、羊皮纸、录音等在内的所有类型的文献和藏品。中国已有传统音乐录音、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族东巴经手稿、清朝“样式雷”建筑档案等5项文献遗产被列入该名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春海)

  德学者复原一中世纪图书馆馆藏

  德国全国巡展“千年之学——复原科维王国修道院图书馆”于9月11日至10月23日在德国波恩大学图书馆展出。参观者可通过浏览展板了解科维修道院图书馆的历史,并能亲眼目睹馆藏真品的风采。

  科维(Corvey)是德国中世纪最著名的天主教修道院之一,从中世纪早期到近代一直被视为知识生产、存贮和传播的中心,收藏了丰富的神学、历史学及文化领域著作,享有“广博的知识档案馆”的美誉。随着教会资产世俗化,其馆藏逐渐流落各地,为德国多家世俗及教会机构所有。

  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者们在Eva-Maria Meng教授的带领下,从柏林、波恩、富勒达、马尔堡、慕尼黑、帕德博恩和沃勒芬比特勒等地收集、复原了大部分原始馆藏,并在互联网上创建了科维虚拟图书馆“新科贝亚”(Nova Corbeia,www.nova-corbeia.upb.de)。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潇潇)

  考古学家发现古罗马大型造船厂

  据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网站近日发布的消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及罗马英国学派(BSR)考古学家在对罗马古老港口波特斯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个大型造船厂。研究小组在港口中心独特的六角形盆地附近发现了巨大建筑遗址,起初他们认为这曾是一个仓库,但最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在被用做仓库之前,它可能与造船业有关。主持这一项目的西蒙·凯伊教授说:“迄今发现的古罗马造船厂并不多,如果我们的判断正确,这将是意大利乃至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古造船厂。”

  波特斯在整个帝国时代一直是连接罗马与地中海的关键贸易门户。此次发现的建筑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其规模、位置和独特的构造都说明,它曾与造船活动密切关联。在波特斯发现的一处铭文中还提到了港口的造船协会,从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推测。现存于梵蒂冈博物馆的一块古罗马镶嵌图案也描绘了与考古学家发现的建筑极为相似的图景,图案清楚地显示了港湾中的船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皓婵)

  学者献策希腊债务危机

  近日,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主任Daniel Gros与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Mayer共同发表了一篇政策评论,为欧洲如何以最低的代价帮助希腊顺利度过债务危机献计献策。他们认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应在特定期限内,以当前市场价向希腊债务持有者提供将债券兑换为基金债券的机会。回购债券将提升希腊银行资本的流动性,银行能以市场价格将希腊政府债券作为向欧洲央行提供的抵押品,并获得接近全额面值的基金债券。这也将成为希腊私营部门重新打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先决条件。

  从长远来看,恢复希腊私营部门投资者信心要把握两条关键原则,一是债券应保持在包含一定风险溢价的利率水平上;二是EFSF债权不得高于购买希腊债券的私营部门的债券持有者,即EFSF的资助与其他注资享受同等待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萱)

  剑桥大学创意节将开幕

  2011年英国剑桥大学创意节将于10月19—30日举行。今年的创意节将包括展览、讲座、演出、公开课、研讨会等169项活动,均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活动将围绕当前世界的现实问题展开,邀请知名学者和作家参加,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前沿话题。作为免费的全国性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庆典,剑桥大学创意节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2010年的活动吸引了9000多名各年龄层民众参与其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安丽)

  柏林亚太周议中国发展

  近日,国际非政府组织文化外交协会(ICD)在德国柏林举办“2011中国—全球话语”国际研讨会,这也是2011“柏林亚太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围绕中国在世界舞台地位的上升、随之产生的全球发展机遇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并让全球获益等主题进行讨论。

  会议议题分三部分:中国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债权国责任等;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助于提升中国形象、中国发行的刊物在世界的影响等;中国国内问题——经济可持续增长、出口依赖、食品安全、老龄化及环境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政府官员、民间人士、企业代表等与会。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冯黛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