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文化生态保护:地方戏的存续之本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0-14 09: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山东艺术学院搬迁到位于临清的新校区后,学院戏曲系的周爱华老师在附近一带发现,一种被老百姓称为“吹腔”的戏曲表演在当地流传已久。她看到,至少在鲁西北的临清田庄、武城吕洼及夏津马堤和杨堤等四个村庄,都有着农民祖辈相传且自发组织的吹腔剧团,戏曲的表演形式成熟而独特。尤为珍贵的是,在田庄发现了多部农家代代相传的吹腔手钞本,最早的一部上书“道光三十年”字样,这可以佐证,至迟在清代中叶,原本多见于南方的吹腔已流传至此。

  地方剧种陷入发展困境

  田庄等村庄离作为齐鲁文化中心的济南并不远,然而,在近几百年里,未见有任何书籍或文献对此地的吹腔演出有过记录和描述。仅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剧本,曾以“山东清平剧”的名义被抄录。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但这些明显流露传统社会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且完全按照古本演出的戏曲,顽强地留存至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通过国营剧院团演出、备受人们关注的各剧种,却面临传承的深刻危机。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曾有300多个剧种,但至今留存的不足200个,其中,仍有经常性的演出,剧目、音乐和表演体系基本完整地继承至今的剧种,更是已减至100来个。而那些仍有较多演出和创作的剧种,同样对发展前景深怀忧虑。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傅谨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