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钟哲 实习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杨海燕)8月26—28日,“传播中的达尔文”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英、美、加等国的学者,以思想史、文化史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讨达尔文进化论在19世纪后期以及20世纪的全球传播,交流达尔文研究前沿成果、热点议题和发展趋势,增进对达尔文全球传播的认识和理解。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
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史学研究需要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比较,这是当今达尔文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次会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剑桥大学达尔文书信工程(Darwin Corresondence Project)主任詹姆斯·西科德(James Secord)将达尔文归置于庞大的通信交流网络之中,而进化论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在将达尔文塑造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北大医学部副教授杨海燕聚焦于中国案例,考察传播领域的物质载体(书籍和报刊)为进化论这一西方思想资源的本地化提供有效渠道的机制。国际科学史刊物《爱西斯》(Isis)编辑伯纳德·莱特曼(Bernard Lightman)、波士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托马斯· 格里克(Thomas Glick)等,各自提供了达尔文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情况。
对于进化论引入中国的案例,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美国汉学家浦嘉珉等学者提出,进化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关联,对时间观和历史观产生影响,为近代中国的变革提供了思想资源,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其过程具有丰富性和多维性。他们以进化论为例,分析公众理解科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彼得·鲍勒(Peter Bowler)则以“反事实历史”(Counterfactural history)的方式——假设如果没有达尔文世界会怎样,给与会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