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抗战史学演化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9-08 10: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21期特别策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文章之一。

  中国抗战史在史学上越来越全球化和常态化,在其他参战国家的战争史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对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已经逐渐突破了中国的国家范畴,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转变主要关涉中国对二战历史理解上的演变,尤其涉及国民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转变是由中国最新的学术研究所推动,同时它也改变了西方学者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研究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学界在继续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时,也以一种相对正面的方式来讨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这种讨论变得越来越常见,且并未像之前一样引起较大争议。转变始于冷战后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为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可能。在这研究中,抗日战争的消极影响变得众所周知和毫无争议:整个国家和政党都被连年战争掏空和腐坏,民不聊生,并伴随着高额的剥削性赋税。然而这场战争也大幅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这个国家无可争议的贡献就是阻止了日本控制整个东亚地区,意味着中国摆脱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半主权国家的地位。并且,战前分裂和军阀割据的许多问题被战争强行解决了。但这并不是立竿见影,尤其是在1944—1945年间,在战争中浮现出了新的分裂。然而,日本的占领实际上打破了战前不断威胁着国民党政府的区域独立,像四川这样曾经与国民政府联系并不紧密的地区,在战时紧密地团结在政府周围。

  即便到了冷战时期,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仍旧强烈。所有西方社会,包括英国和法国,他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在1945年后发生了改变。在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对于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重新评价。中国也越来越多地提醒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所犯的种种罪行,但这一点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日关系中并不是一个重要议题。这个举动的重要作用就是引起公众广泛注意战时中国。80年代中期,开设了许多用以展示抗日战争中日本残暴罪行的新的战争博物馆,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在北京等城市建立抗日战争研究重点基地;同时许多电影和博物馆展览都对国民党部队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给予更高的评价;并且涌现出了大批关于抗日战争的学术研究著作。抗日战争研究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出生于和平时期的年轻作家,开始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年轻一代在21世纪的定位。这些都为史学家的抗日战争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兴趣点,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与之相关的新资料和研究课题,从而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广泛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米德/文  江哲/编译)(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小组:童力、宋晖、江哲、郭烁、刘鹏、黄维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