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底,竺可桢离江西泰和经湖南至广西宜山,寻觅适宜校址。
浙大人蒙受校长的清明教化,弘扬校长的崇高品德。莘莘学子对竺可桢的诚服付诸实际行动。每到一地,按照竺可桢的教导,立即投入学习和研究。所以浙大人虽然颠沛流离,但课业、研究、实验未尝稍废。黎明时漫山遍野的学生在晨读中迎接朝阳;为弥补迁校途中宝贵光阴的损失,师生员工一律自觉延长每天工作时间。当时曾有人来察访,见浙大人在艰苦、纷乱、紧迫中能安心学习,学风严谨有序,深受感动,给予最高评价。
浙大所迁之地处在穷乡僻壤,没有报纸,消息闭塞。师生们分工合作,编辑出版《浙大日报》,利用收音机每晚9点到次日上午9点收听记录,接着编排、手抄、油印,中午出报。竺可桢夸赞这一举动,高度评价日报作用,在日报“百期纪念感言”中,他说日报提供给我们铁蹄下的同胞忍耻受辱、惨遭杀戮以及勇敢的将士浴血奋战的消息。读了日报,身在世外桃源的我们应该自问:“有没有尽了做国民的责任?”
......(作者:陈诗闻 王德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