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08 14: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9月2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文化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首次以“社会文化史”命名的学术会议。来自中、日、韩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的女性、婚姻、家庭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长莉主持,“社会文化史”概念的提出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刘志琴研究员致开幕词。刘志琴指出,社会文化史学科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兴旺,是与新世纪同步前进的。20世纪、21世纪之交,湖北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以社会文化史为主攻方向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这意味着社会文化史这一新兴学科正式列入国家教育计划,从此有了培养人才的阵地。回顾21世纪的这十年,社会文化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正以新时代、新学科、新问题和新人才的面貌展现它的优势。这是一次有代表性的会议,它将是对社会文化史发展的一次检验。

  与会专家学者分为四组依次进行了报告和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左玉河考察了民国初年国家祭孔典礼的停废与恢复过程及与民间尊孔运动的关系,吕文浩认为社会学家吴景超在民国时期所写的一系列历史论文对今天的社会史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杨丽琼以云南三个少数民族为案例,考察了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高永平对“集体主义”概念进行了反思,认为“家族主义”更能概括传统中国人的行为特征,进一步厘清“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对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存在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赵英兰对近代东北汉族家族的形成、规模、居住形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杜芳琴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性别比例失衡的直接动因是男孩偏好,它源于家庭代际传承的需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以天津市公安档案馆档案为基础,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的娼业改造运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少兵以北平妇女救济院和天津广仁堂为个案,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京津慈善事业转型的差异。李长莉通过对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考察,分析了福建民间信仰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雷家琼探讨了五四时期逃婚女性的生存困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余华林考察了五四时期现代爱情观念的兴起及对民国时期新式婚姻现象的影响。北京大学医学部李秉奎认为“文革”时期青年的择偶标准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影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梦吟分析了1934年“女性国货年”中《申报》的女性话语,认为其“屈从”于救国话语。《山西师大学报》畅引婷以当代中国妇女研究为考察对象,探讨了知识女性在性别知识建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俞莲实考察了1920年代爱伦凯“母性保护论”在中国的传播及遇到的困境。日本立命馆大学杉本史子考察了1919年夏至1924年夏中国国内学潮的特征及其与媒体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何黎萍考察了共产国际对早期中共妇女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刘维芳分析了中共八大后“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方针的确立过程。

  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各个领域的成果会成为社会文化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石,社会文化史的发展也将在现有特色、理论、方法和史料上继续开拓。这次会议作为对社会文化史发展的一次检验,会为社会文化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杜涛)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