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对于马克思的理解都是处于一定历史语境中的,其诠释的有效性一定是“历史的”。在目前的哲学界努力将传统教科书批判作为重新理解马克思“起点”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说它在推动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同时,也可能沿袭传统教科书的历史局限。一旦有了这种自觉的研究意识之后,如下的警示必然呈现:没有时间的思想观念一定被“历史本身”置入“教条主义”的墓碑中。这样一来,作为“瓦解资本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摆脱不被“石化”的危险,它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作为赋予了“时间特质”的历史现实,那个诞生在19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破解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我们知道,理论如何真正代言异质性的社会事实早已成为“顽固”的“哲学事件”,它已经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哲学耻辱”。理论作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抽象”必然会丧失掉社会事实本身的“丰富内涵”,用这种丢失掉诸多社会事实内涵的“理论”再去指导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必然出现“实践的错位”。而这就更加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应该从“哲学语境”中的讨论,转型到更加有效地推进如何能够真正代言社会现实这一基本的理论地基上。
......(作者:孙亮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