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10-08 13: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机制创新发展先行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雒海宁 通讯员孙昉)9月16日,陕西省西安市人口计生委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成果评审暨新闻发布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和以西安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卫冬梅任组长的专家评审组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课题成果进行汇报,报告由一个同名主题报告和两个分报告《西安市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安市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调研报告》组成。报告主要内容是对西安人口目标(2020)、现状问题,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口总体发展思路,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进行汇报。

  会上,专家学者认为该报告将西安人口发展紧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实际,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揭示了西安人口发展的现状,深刻分析西安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从大人口、大西安的广阔视野,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在随后召开的媒体记者新闻发布会上,课题组正式公布课题研究成果,即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要达到的人口规模等指标体系以及人口发展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工作重点和采取的方式方法。会议最后,卫冬梅在总结报告讲话时强调,西安作为关天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城市和将要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人口的合理有序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来20年,西安市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全面掌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才能确定人口发展思路,才能处理好人口自身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找到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开展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是适应当前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城市人口健康、合理、有序、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广州研讨会促进高校人权教育

  本报广东讯(记者翟江玲 通讯员舒(韦长) 肖世杰)日前,2010年中国高校人权教育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由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丹麦人权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人权研究中心和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联合主办。

  此次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进一步推进人权教育,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人权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与加强中国高校在人权教育和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自5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6位教师应邀参加研讨会。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李步云做了题为“对人权教育内容的若干看法”的演讲。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教授Rhona Smith和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教授Gilbert V. Sembrano对国外人权教育的最新动态与成功经验作了专门报告。

  据悉,中国高校人权教育研讨会已经召开了三次,本次会议是前两次研讨会的继续和深入。在本次会议上,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特别是已经开设人权课程的高校彼此分享了成功经验,探讨各自在人权教育方面的新计划、新活动和新内容,就人权法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案例在人权法学教学中的使用以及完善人权教育的措施、方法与步骤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 陈昌智: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产业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实习记者朱羿)由民建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9月26日在西安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来自民建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著名学者,以及1000余家国内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成长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设置了“企业家培训讲座”、“产学研成果推介与交流”两个分论坛及房地产业,IT产业,旅游餐饮业,生物工程、加工制造业、物流联动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等6个专题沙龙。

  陈昌智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效益回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尽管制定出台了不少扶持鼓励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受限制、无细则、难落实,因此中小企业难以从中得到实惠。

  陈昌智强调,“十二五”是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期和攻坚期,要完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借鉴国际经验,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型,不断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企业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自我完善,实现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发展。

  在主题论坛上,王少阶、辜胜阻、王佐书、白重恩、李兴山、杨成长、周新生等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困境与机遇”、“市场的权力是经济利益的制高点”、“利用财税政策杠杆推进结构转型”等主题,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自200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诺奖得主菲尔普斯畅谈市场经济创新模式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近日,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题为“中美两国市场经济的比较”的学术演讲。

  演讲中,菲尔普斯重点论述了他对效率和创新的看法。他提出,生产成本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资源价值的利用率。根据产权理论和动机理论,如果长时期过分平均的分配方式,必将导致效率低下、生产力下降的状况;如果回报与绩效毫无关系的话,也将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苏联的瓦解就是典型事例。只有能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才能够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是行为主体的要求,没有“高具活力”的创新,就是不完全的主体。他指出,1820年以后,北美与欧洲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是因为发现了“新大陆”,而是因为创新带来的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结果。他还通过“点子—创意”流通图,全面介绍了从点子到创意再到突破的整个流程。

  在谈到高失业率这一问题时,菲尔普斯认为高失业率这一现状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后果,是由于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所带来的周期性波动。但是,类似于这样经济活动过热或过冷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只是一个短期问题,如果能够消化或者弥补资本存量,达到投资平衡,就不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在交流讨论中,菲尔普斯与来自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的师生就其研究领域的劳动力转型、破解老龄化难题及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菲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大成立世贸组织法研究中心

  本报讯(实习记者周婧 通讯员韩立余)日前,世贸规则与国内法治研讨会暨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中心成立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中心,旨在进一步促进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研究,法学院教授韩立余、尹立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

  会上,美国国会前议员、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詹姆斯·巴克斯(James Bacchus)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李成钢分别就“贸易、气候变化和法治的追问”、“世贸义务、实施机制和挑战”做了主题演讲。

  会议以世贸规则对国内法治的影响为主题,重点探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世贸规则对中国法治的具体影响。与会者从多学科、多角度讨论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国际条约义务的实施方式,并探讨国际法(国际条约)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会者还从中国涉及WTO的案件切入,结合中国传统法文化,具体探讨世贸规则对国内法治的影响及中国应当采取的因应措施。

  来自商务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哥大主导美东北城市气候风险评估

  本报讯 近日,美国商务部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共同决定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导东北部城市关于气候风险和影响的科学评估工作。哥伦比亚大学将领导一个针对美国东北部城市的气候风险财团(the Consortium on Climate Risk in the Urban Northeast,CCRUN),用以组建相应的研究者团队,集中研究包括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城市在内的气候问题。

  目前,在美国全境,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共有6个研究机构共同做这项工作,它们分别负责美国的不同区域。未来五年内,该项研究工作作为地区跨学科评估(Regional Integrated Sciences and Assessments, RISA)和NOAA气候项目的一部分,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5个机构将一起分享总额为2360万美元的财政资助,以提高美国预判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将因此获得38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哥伦比亚大学领导下的CCRUN期望能够满足参与方在评估和管理气候变化方面的需要,并以适当的方式传播有关气候风险的信息。这一努力意在让人们重视与城市发展高度相关的、与严重污染紧密联系的气候变化问题,包括城市热岛、恶劣的空气质量和密集的沿海地区发展,以及在有些地区出现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等。

  CCRUN将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从事气候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吸纳了进来,很多学者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研究所。这些学者正与当地政府合作,希望能共同认识、评估气候风险,并为之做好相应的准备。来自纽约的研究者预言,作为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到2050年地球温度会升高华氏温度5度(合2.78摄氏度),到2080年海平面则至少将升高2英尺(合0.6096 米)。这些变化会影响到诸如电力需求、运输和水供应等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状况。然而,对气候变化究竟会如何影响城市发展这一问题要做出十分肯定的回答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运用科学的力量更好地理解气候风险并为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好准备,将是CCRUN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帮助政策制定者作决策,CCRUN计划启动地区气候风险研究项目,以整合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当地机构的特定需要以及相关的气候分析数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庆超/编译)

  伯南克:改革和经济学研究将缓和危机

  9月2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应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伯南克强调了经济学研究在应对近期金融危机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和改革的愿景以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伯南克认为,事实已经证明,之前和晚近的经济学观点对于那些试图对金融危机作出判断和反应的决策者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伯南克警告说,尽管这一轮的经济衰退在官方层次上已经宣告结束,但决策者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鼓励经济增长,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学术研究在制定经济政策中的作用。比如,在与因为风险增加而停止借贷业务的银行打交道的时候,伯南克认为两百年来的经济学理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中央银行对形势作出判断、进而采取应对措施是极为有效的。同时,经济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形成政策,这些政策将强调激励因素、界定“风险过度”以及列举那些“因为太大而垮掉”企业的案例。为降低风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定的新的金融改革法案和措施都在逐渐增加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徐庆超/编译)

  多学科共同研究民族走廊

  本报讯(实习记者秋斋 通讯员王玲)日前,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多学科视野下的民族走廊”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论坛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庄孔韶、何明、徐黎丽、陈刚、麻国庆等担任教师,围绕民族走廊问题,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出发,展现了民族走廊地区族群多元文化性格和文明互补、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自国内外40多所高校的近100名博士和硕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

  兰州大学教授徐黎丽以长城、丝绸之路和藏彝走廊为例,指出这三个地带自古以来均为多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多元文化带。这一城、一路、一走廊为多民族中国边疆和谐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她提出,多民族杂居社区是建构国家实体边疆与文化边疆的基础所在。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郑君雷以“民族走廊与西汉边缘地区汉文化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为题,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民族走廊问题。指出苏秉琦“考古学文化区系”、佟柱臣“新石器文化接触地带”、童恩正“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带”与“民族走廊”理论有着深刻的关联。他运用汉代边疆考古的资料,结合民族走廊的理论,分析了汉代辽西辽东、内蒙古长城地带、岭南和东南沿海等八个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的模式。

  中山大学教授郭立新以广西龙脊壮族为例,介绍了家屋与结群。他总结了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南岭民族走廊具有生态典型性;对生物性血缘观念的反思以及吃住行为在社会性建构中的意义;对家屋社会性别关系模型建构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在蓉举行 推进社会保障与福利研究

  本报讯(实习记者青羽 通讯员胡秋明)日前,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第六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为大会发来贺信。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德武、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世界银行研究总监、高级顾问罗伯特·霍尔兹曼,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武川正吾,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郑武权,分别就“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日本社会政策的变化”以及“东亚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前景”等发表演讲。

  会议分“亚欧对话”、“年金及养老保障”、“医疗及健康保险”、“综合议题”与“青年圆桌”五个分论坛进行研讨。与会者就社会保障宏观问题、养老保障制度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政治体制与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等多个社会保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日本社会政策学会东亚社会政策学部和韩国社会政策学会联合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深化西部高校俄罗斯研究

  本报讯(实习记者吴志明 通讯员李志强)日前,由教育部批准的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成立。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四川省外办巡视员高玉毕,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会长李静杰,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吴远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东亚比较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卢基扬诺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远东所佩列洛莫夫,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晏世经等出席了成立仪式。该中心是教育部布局在西部唯一的俄罗斯问题研究机构,由四川大学俄语系主任李志强任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刘亚丁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成立仪式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敖凡主持,赵昌文向中心成立表示祝贺。同时举行了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

  首届俄罗斯研究学术研讨会也于同日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专家学者出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