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公益学术讲座在此特指面向公众、不收费,且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人文社科类讲座。目前,大学、图书馆、出版社、书店、研究机构等文化单位为提升自我品质,纷纷着力打造自己的公益学术讲座品牌。公益学术讲座对学术进步,特别是学术大众化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举办公益学术讲座如何化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术性与大众化难以平衡的难题?作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学术讲座,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商务印书馆和北大的公益学术讲座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公益学术讲座:学术传播新路径——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
公益学术讲座就是要逐渐提高听众的自身素质,这是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这是提高听众知识水平、提升听众学术能力,逐渐拉近学术和民众距离的过程,是使“雅”和“俗”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过程。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设施和知识传播中心,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举办讲座已成为国家图书馆的一项传统,是国家图书馆服务社会、履行文化教育传播职能的主要途径,而公益学术讲座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文津讲坛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自2001年1月1日创办至今,文津讲坛已举办530余期,是全国著名的文化品牌。公益学术讲座以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推动学术普及进步为己任,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文化殿堂、精神故乡。
公益学术讲座是学术传播的重要路径
记者:文津讲坛自开办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持久、广泛的影响,很多听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请问文津讲坛在举办公益学术讲座方面有什么样的理念?从文津讲坛的举办经验来看,公益学术讲座对学术进步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苏品红:文津讲坛以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为宗旨,坚守学术品位,注重讲座主题的创造性、突破性与权威性,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究学术问题大众化、大众问题学术化。文津讲坛定位较高,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艺术等众多领域。文津讲坛的理念就是作为学术和大众链接的一个桥梁,满足社会民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使听众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公益学术讲座中吸收文化营养,汲取知识精华。
公益学术讲座对学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应该值得肯定,但这种推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换句话说,公益学术讲座是通过传播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大众化来推动学术进步的。可以说,推动学术大众化是公益学术讲座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公益学术讲座以雅俗共赏平衡学术性与大众化
记者:文津讲坛的听众既有涉世未深的少年,也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既有在校学生,也有研究人员,请问公益学术讲座如何做到学术性和大众化的平衡?文津讲坛在这方面有怎样的经验?
苏品红:图书馆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无论多大年龄的人,什么教育层次的人,都可以到图书馆来。文津讲坛的听众每次至少有二三百人,多的时候达到五六百人。在这种情况下,讲座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文津讲坛首先要严格挑选主讲人。对此,我们主要考察选择对象是否能够把高深的学问、枯燥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生动语言讲述出来。我们需要主讲人能够从大众化的角度来揭示学问,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普通听众留下印象,并对学术问题有所了解。这非常讲究技巧,对很多学问高深的大家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讲座的选题大多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当然,即使是关于热点问题的讲座,文津讲坛也会侧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诠释,由治学严谨、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用学术观点来阐述热点话题。这就是雅俗共赏的一个方面。“雅”就是雅到讲座老师的学术理论上、全局观念上;“俗”就是俗到讲座话题与人民生活的相关度上,俗在讲座语言的大众化上。不过,我认为随着普通大众学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一些很高雅、纯学术的问题也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最后,公益学术讲座就是要逐渐提高听众的自身素质,这是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这是提高听众知识水平、提升听众学术能力,逐渐拉近学术和民众距离的过程,是使“雅”和“俗”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雅俗共赏也是公益学术讲座的一个目标。
公益学术讲座在与听众互动的基础上确定选题
记者:文津讲坛在选题策划方面有怎样的经验?与听众之间有怎样的互动?
苏品红:文津讲坛一直以历史文化讲座为主要内容,坚持学术高品位,因此,在选题策划方面,十分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结合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聘请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莅临指导。
一个好的选题策划需要有较深学术涵养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听众的需求。文津讲坛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听众的支持,举办讲座的目的就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与听众沟通互动是任何一个公益学术讲座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与听众互动的环节上,除了讲座中与老师的互动外,文津讲坛还曾多次印发调查表,举办“我与文津讲坛”征文,召开听众联谊会、座谈会,了解听众需求,增强听众参与讲座的积极性,使文津讲坛更加贴近大众。
为了便于读者随时掌握讲座信息,文津讲坛还利用现场、海报、媒体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在国图网页上,读者随时可以查阅最新的讲座安排。中央及北京市各大报纸都曾刊载过文津讲坛的讲座信息以及学者论述文津讲坛讲座的文章。多年来,文津讲坛坚持与北京各界,包括国家机关、高校、各图书馆及附近的中学建立和维持友好的合作关系,讲座信息都会及时告知。
公益学术讲座是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
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高校等学术机构陆续推出了很多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公益学术讲座,您对这些公益学术讲座有怎样的意见或建议?文津讲坛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
苏品红:目前,国家图书馆正积极筹备组建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旨在实现讲座资源共享、专家信息共享、讲座课件共享,使讲座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津讲坛将利用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合作机制与各地图书馆联合起来,使其文化资源走向全国。
如前所述,公益学术讲座本身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学术和民众沟通的桥梁。我们期待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能够认真对待这项神圣的事业,多讲一些科学、严谨,有益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课题,将公益学术讲座作为图书馆的一项核心业务来发展。图书馆应该努力打造公益学术讲座的品牌,通过办公益学术讲座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拓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为推动学术大众化、向民众普及社科知识、提升民众素质涵养作出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公益学术讲座推动学术进步——商务印书馆学术讲座
孙照海 刘瑞龙
从短期来看,公益学术讲座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随着学术讲座品牌含金量的不断增加和企业美誉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会选择商务印书馆,而这正是百年商务能够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被誉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商务印书馆把“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为现代中国的教育和学术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20世纪上半叶,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占了教科书出版的半壁江山,兴办的幼儿园、小学、平民夜校、师范讲习班等教育机构数量众多。同时,商务印书馆还积极投身学术公益事业,资助了大量学术著作的出版。
开展公益学术讲座是商务印书馆在新时期对“开启民智,昌明教育”这一使命的重新阐释,也是对“回馈学界、服务社会”的诚挚实践。这些讲座以专题系列的形式进行,至今已举办百余场,主要在商务印书馆自己开办的涵芬楼书店开展。涵芬楼原为商务印书馆创设的藏书机构,1904年成立于上海,以所藏古籍善本和孤本闻名于世。“一·二八事变”中遭日机轰炸被毁。百年后的今天,涵芬楼重衔历史使命,以书店的形象再现社会。秉承服务学界士林的传统,举办公益学术讲座成为涵芬楼的重要任务之一。
坚持品质原则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商务印书馆在开展公益学术讲座方面始终坚持品质原则,努力打造学术讲座的金字招牌,为学术交流和业务探讨搭建平台。在举办公益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商务印书馆成立了实体性机构——“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设立了论坛秘书处具体负责公益学术讲座及其他学术活动的运作。论坛秘书处工作人员由资深编辑和宣传策划人员组成,他们大多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与学术界有密切的联系,对学术热点问题具有较好的把握,在广泛听取学界专家以及听众建议的基础上,能够选择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议题,使学术讲座的选题更加精品化。在主讲人的选择上,商务印书馆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聘请的主讲老师均为各界一流的学者或专业人士,以此保证学术活动的高品质。金融危机爆发后,商务印书馆邀请阎志鹏作了“金融业的门槛有多高——反思华尔街”的报告。阎志鹏是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曾就职于华尔街一大型对冲基金,学识渊博,眼界开阔。多年华尔街的从业经历让他对华尔街业务的叙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从专业的角度为听众解读了华尔街业务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听众能够从华尔街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激发他们对当今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商务印书馆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的品质原则,使得商务印书馆的公益学术讲座在引导学术研究方向、激发学者热情、推动专业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坚持普及原则推动学术大众化
商务印书馆的公益学术讲座还坚持普及性的原则,以培养学术研究的群众基础为目标,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传统上,大家认为文化具有高雅通俗之分,学术也有大众小众之别。其实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商务印书馆有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书被誉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但是这套书晦涩难懂也是众所周知的。如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即使是哲学专业人士要读懂它也并非易事。但是,正如央视《子午书简》在一期节目中所说:“您可以不去读它,甚至可能不一定能读懂它,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它。”人们了解经典的需求仍是强烈的。根据这一情况,商务印书馆开展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讲座”。如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超杰作了题为“痛苦与幸福的奥秘——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讲座。他的讲座简洁易懂,使听众在短时间内品味到了经典。这一系列的讲座还有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所作的“吉本和他的杰作《罗马帝国衰亡史》”、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苏剑所作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之作——《国富论》”等。
为了更好地配合商务印书馆公益学术讲座的开展,实现演讲者、听讲者、主办者的互动,展现百年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内涵,商务印书馆与新浪网合作开办了“1897论坛”。该论坛分“教育论坛”、“管理论坛”、“学术论坛”、“书友会”四大板块,其中“学术论坛”板块以弘扬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为己任,尝试在论坛中植入学术争论性文章,其中一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学术界的前沿问题,为学术讲座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坚持公益原则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出版社在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型后,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赢利便成为了出版社重点考虑的问题甚至是关乎自身存亡的问题。举办公益学术讲座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这一活动是否有价值、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成为了摆在众多出版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问题,商务印书馆始终以“提倡社会责任,而不是攫取社会财富”的态度,坚持学术讲座的公益性原则。
实际上,公益学术讲座同样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从短期来看,公益学术讲座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随着学术讲座品牌含金量的不断增加和企业美誉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会选择商务印书馆,如此一来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而这正是百年商务能够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单位: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秘书处)
举办公益学术讲座需技巧——访北京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常务副部长黄冠
本报记者 江欣
大学的公益学术讲座因其浓郁的文化魅力不仅受到莘莘学子的青睐,也得到普通公众的追捧。近年来,各地高校利用自身丰厚的教育资源,不断打造精品公益学术讲座,为推动学术进步、提升大学学术品质、促进学术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公益学术讲座独树一帜。
记者:作为百年老校,北大在举办公益学术讲座方面有怎样的优势和特点?
黄冠:大学办讲座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别是北大,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讲座主题覆盖面广,主讲人选择范围大。不仅如此,依托北大的影响力,还有很多可资利用的校外资源。
在北大,各个院系、各种团体、各种机构都有资格举办学术讲座。团委的学术科创部举办的学术讲座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整体上看,北大的学术讲座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自由,主讲老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二是百花齐放、兼容并包。但是,所有讲座都是围绕着育人这一核心任务,以繁荣校园人文社科氛围为目标的。学术科创部举办的学术讲座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个核心思想,讲座主题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设置的。
开放是北大的特点,北大的各类学术讲座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学学术讲座因为其饱满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对社会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满足公众需求,我们的讲座都会预先公告。因为来听的人太多,一些重要的讲座也不得不实行领票制度,凭票进场。
记者:北大举办了很多有社会影响的公益学术讲座。您能否从个人经验出发,谈谈一场成功的公益学术讲座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如何平衡其学术性与大众性?
黄冠:举办学术讲座也要讲究技巧。一场成功的学术讲座必须具备几个要素:好的主题,好的主讲人,好的现场气氛。
我们一般会在一个学年开始的时候做出本学年的讲座规划。规划的制定主要参考三个指标,一个是学生对上一学年学术讲座情况的反馈,一个是一段时期以来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学术和社会热点问题,一个是受到学生关注的名家、名师。参照上述指标,我们先圈定讲座主题,然后确定主讲人。一旦主题和人选定下来,我们便开始向主讲人发邀请,并就讲座主题与其进行详细沟通。正因如此,我们的学术讲座是常办常新的。
除了要认真选择主题和主讲人,我们为每一场讲座安排了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就是掌控讲座现场的局面,促进主讲人与听众互动,在必要的时候将主讲人引回到预定的主题。
记者:“在北大听讲座”系列图书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讲座出书是公益学术讲座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您如何看待公益学术讲座的经济效益问题?
黄冠:我们举办的任何一场学术讲座都是不收费的,讲座本身是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但是,学术讲座的文化魅力及其社会影响力使之完全有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公益学术讲座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讲座出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在北大听讲座”虽不是我们操作的,但这套丛书就体现了学术讲座的这种双赢潜力。
其实,在这套丛书之前,我们已经推出了另一套讲座系列“北大讲座”,目前已经出到第21辑。我们出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留存经典,传播文化。就这套书而言,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充实丛书内容,至于书的包装营销,及其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个人认为那不是我们学校应该更多考虑的问题。毕竟,育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大学的学术讲座也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当然,我们也希望拿出更多精力把这套书做精、做好。书的内容好坏归根到底还有赖于讲座的质量。关注前沿、注重引领仍将是未来我们举办学术讲座的重要标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