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25 期特别策划 “ 学科交汇视野下的纳米伦理 ” 文章之一 。
纳米技术是20世纪新兴的科学技术之一,它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效益,另一方面又可能引起巨大风险。
纳米技术可应用于医学、能源、信息、工业等广泛领域。其有可能在有效诊断和治疗疾病、攻克癌症、帮助再生或修复受损组织方面,在清除污染、节约能源、增加能源生产的效率、提高硬盘数据储存密度、使晶体管更精密高效方面,为航空、宇航、运输工具提供更轻、更坚固的材料,设备小型、微型化等方面取得惊人成就,使人们身体健康、寿命延长、生活质量更高,工作更有成效。
但同时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安全产生风险。由于纳米粒子小,移动性强,反应性高,能穿透生物膜进入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吸入和消化,纳米粒子可进入血液,一旦进入血流,纳米材料可周身运输,被脑、心、肺、肝、肾、脾、骨髓和神经系统吸收。纳米材料被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核吸收,可能引起DNA突变,诱发线粒体结构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已有一些动物实验初步证实纳米材料对机体有毒性,对机体健康、生命有危害,也有长期接触纳米粒子的工人受到伤害以致死亡的临床报告。
纳米技术对环境可能产生“纳米污染”。纳米污染物是制造或使用纳米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物的通称。它体积小,能漂浮在空中,容易渗入动物和植物细胞,引起未知效应。大多数人造纳米粒子从未出现在自然界,因此生命有机体没有相应的手段对付纳米废料。如何处理纳米污染物和废料是对纳米技术的一大挑战。
纳米技术还可能引起社会问题,例如可能造成各国在纳米层次的军备竞赛,而在这种竞赛中,经济、科技强国可能形成世界霸权;可能开辟纳米技术拥有者和公司统治的世界;纳米技术可给发展中国家缺乏基本服务(如安全用水、可靠能源、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千百万人提供解决办法,但大多数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纳米材料和产品的专利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少数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获得支持纳米技术研究和开发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资助和人力资源,这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纳米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有三:第一,如何使研究、开发、使用纳米技术引起的风险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为此,首先要设法鉴定或确定可能有哪些风险和受益,对风险与受益如何评价,如何使风险最小化和受益最大化,使风险/受益比处于可接受水平。为此,需要开展或加强纳米毒理学的研究。第二,纳米技术有没有可能被人滥用和误用,即有人可利用纳米技术于不良或邪恶目的,包括用于恐怖主义或谋害他人生命的目的,如何使这种恶意使用最小化。第三,纳米技术将增大科学家、公司的权力,但同时应增大他们对社会,尤其对弱势人群的伦理责任,如何能够避免在权力增大与伦理责任缺失之间出现裂隙?对于这类效益巨大而风险也巨大的技术,在管治方面应采取防范原则,即一项新技术,在有证据证明它是安全之前,应该被认为是有危险的。根据这种观点,证明的任务落在主张发展这种技术的人身上。
由于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科学家和公司的自律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求政府进行管理和公众进行监督并参与决策;要求研究、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生产纳米材料的单位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要求产品上市前进行检验测试,为此要制定纳米技术研究和生产的安全标准;目前急需对进行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的实验室和生产纳米材料的车间进行工作环境检测、对接触纳米材料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测,以及在倾倒纳米垃圾的地方进行自然环境检测,如发现健康受损或环境污染,应立即治疗和处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邱仁宗)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童力、舒建军、郭烁、许航、张潇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