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界动态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9-17 14:4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首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举办 世界城市间渴望加深合作

  本报讯(记者孙龙 程梦瑶)庆祝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十周年暨首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9月10—11日在京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组织(DEVNET)、国际姐妹城市联盟、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世界华人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国际姐妹城市联盟主席帕特里克·梅登(Patrick Madden)等与会。本届论坛主题为“关注世界城市化进程,共谋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世界城市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城市间相互渴望相互依存和区域合作的诉求正在日益加深。大会执行主席、联合国世界人民委员会亚洲特使、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主席董彦璋表示,城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弱势群体贫困、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日益增多,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官员、学者需要共商的课题。

  “现在已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携手共度危机的时刻,而不要去划分‘得与失’的比例。”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总干事长丹尼尔·巴瑞奥(Daniel Barrios)称,当今世界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预计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占人口总数的90%。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化比例,既提出了巨大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城市政府疲于为市民提供诸如住房、自来水、下水道、照明及适当的公路等基本需求,但在利用剩余能源、发挥市民自身解决问题能动性方面,各国政府却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或力不从心。

  本届论坛主要涉及现代城市危机管理与紧急救援,探讨现代城市危机成因、危机管理、法律保障、救援体系、区域协作、社会救助;区域和区域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之路,探讨城市及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力量;城市经济转型与科学发展观实施;人类宜居的构建;国际城市与区域城市的发展合作;国际城市与大都市商区的文化发展等议题。(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达沃斯创始人见证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提高

  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张剑)9月11日,南开大学名誉博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在时隔一年之后重返“母校”演讲,与青年学子共话“全球竞争力”这一热点问题。这位34岁就发起成立“欧洲管理论坛”的世界经济名人相信,世界经济的明天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

  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何荣林,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军,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副校长佟家栋等,在讲座之前会见了施瓦布一行,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施瓦布表示,希望与南开大学这所著名学府共同开展博士生班等教育合作项目,为全球培养精英人才。

  施瓦布演讲的题目是“解析全球竞争力”。他说,每年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刚刚出炉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排名已经由去年的第29位上升至27位。

  尽管行程安排十分紧张,施瓦布仍然坚持要安排到南开大学与青年学者和大学生进行交流,因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不可逆转,我希望与这些将掌握中国经济未来的青年人分享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全球课题

  本报上海讯(记者马献忠)9月9日,“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在绍兴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界、经济界知名学者和多国政要及企业家出席,聚焦经济转型中的发展困难,热议“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话题,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协同发展行动路径,积极应对城乡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世界银行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James Adams),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德国前副总理约施卡·菲舍尔(Joschka Fischer)等出席会议并发言。该会议由国家发改委、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世界银行和绍兴市政府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世博会参展方代表、城市最佳实践区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600余名嘉宾参加会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经济转型引领城乡互动发展

  当前,人类正面临金融危机与粮食危机的双重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推进经济转型和城乡互动发展的任务艰巨,经济转型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俞正声在致辞时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经济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制度变革、城乡互动发展需求增强等多重特征并存时期。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赵洪祝认为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张晓强指出,经济转型已成为实践理论的前沿性命题,通过城乡互动加快现代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与会专家认为,经济转型也就是转向绿色经济,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多的技术突破、更多的市场开发,希望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詹姆斯·亚当斯指出,很多年以来,城乡发展是相互争夺资源,但是今天已经看到了,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有各自的定位,城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需要统筹兼顾。城市的发展以及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参与,要求全方位的合作,保证增长都能满足城乡发展的共同需求。对于中国来说,必须特别关注城市化过程当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问题。李扬指出,中国从乡村里转移出来的农民进入城市之后,不仅没有消灭城乡二元结构,反而造成了双重的二元结构。中国目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密切相关。他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国内城镇化率突破45%,解决这一问题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建议政府从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全球化凸现城乡发展新契机

  今天,城市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已经在世界层面上、地区层面上,在各个国家层面上都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城乡之间的成功转型需要投资,需要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合作,需要政策支持和保护,保证在城乡提供同样均等的服务,包括城市设施的提供、高效的农业生产以及水资源、健康、卫生等。

  埃里克·马斯金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跟世界全球化有紧密的关系。他也提出补充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全球化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动因,但同时这种理论又意味着新的政策。他认为贫富不均只是暂时的现象,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全球化过程不应该暂时停止或者阻止,通过技术培训、技能提高,农村的工人可以在全球化的进展中获得好处,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可以从高起点起步,能够发展得更繁荣。他相信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全球化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农村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四点共识试解农村金融困局

  本报讯(记者王婧怡)9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的农村金融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也是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受邀为大会致开幕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公司以及法国、日本、柬埔寨和印度等金融从业人员及专家学者参与了大会的专题研讨。

  与会各方就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助力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达成了四点共识: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增加供给的力度;致力于现有财政与金融政策的落实,根据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致力于机制创新,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及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支农的投入方式;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金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世界银行方面表示,在未来几年里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关注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规制框架;帮助农村信用合作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示范效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全国性的、批发性的、能规范化地为农村客户服务的大型运营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者呼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本报讯(实习记者青羽 通讯员郑磊)日前,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承办的中美行政程序法比较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浙江大学副校长、光华法学院院长罗卫东,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胡建淼出席会议并致辞。美国爱荷华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浙江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约翰·赖茨(John Reitz)与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分别代表中美两国行政法学界发言。

  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阿斯莫(Michael Asimow)介绍了对抗制听证、纠问制听证、法庭制(英美法系)、一般法院司法审查和特别法院司法审查等五种行政裁决模式。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恒通过分析香港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指出,完备的立法非常重要,但法律实施的法治土壤的培育也不可忽视。

  与会学者就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和内容选择、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APA)中的“案卷”制度、电子规则的制定以及行政主体理论的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并呼吁统一行政程序立法应当尽早提上日程。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爱荷华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回溯党史研究历程探讨学习型政党建设

  本报讯(记者张微 通讯员徐玉凤)日前,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主办,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承办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国防大学以及河北、上海、江苏等省、区、市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在开幕式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作了题为“党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题报告。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蓉主持开幕式,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丽致辞。

  石仲泉在报告中回顾了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的历史过程,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就是个“学习型政党”。他强调,总结党艰辛奋斗近90年的历史,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做到“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教育自律和制度他律并重,使中国共产党牢牢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葆先进性。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实践与历史经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途径等论题进行了讨论。

  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林建公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个主题来说,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日学者共推文化交流史研究

  本报讯(实习记者曾江)日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日本驹泽大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驹泽大学原教务部长广濑良弘为代表团团长,驹泽大学人文学部长久保田昌希、泷音能之、佐藤秀孝等教授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本次讨论会的主题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之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王晓秋介绍,中日学者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体现出差异。相较而言,日本学者的研究更为微观,更重视个案之研究或具体人物之研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题目更为宏观,双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互补。对于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些学术问题,双方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探讨,如关于日本学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东方文化事业”之研究,双方各自陈述了学术观点,进行了理性的讨论,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指出,对日本中古历史研究一直是我国历史学界的薄弱环节,此次会议的举行能够给予推动;日本学者关于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对我国历史学界和宗教学界也具有启发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华人青年哲学学者在京对话

  本报讯(实习记者李贺 张春海)9月11—12日,“传统与现代——华人青年哲学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德国、美国等多所著名高校的近40位青年哲学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

  本次会议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对传统思想应选取的理论态度与阐释方式、吸取古典哲学资源以促使现代思想生成的方式、传统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融通等论题进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王楷所作的有关儒家“仁者自爱”的解释的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者在儒家的血缘亲属关系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问题上展开争论,为这个近年曾经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曾产生过争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复旦大学的陈旭东通过解读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对黑格尔“理性”等概念的批判,反思了以“奥斯维辛”为象征的德国纳粹暴行的深层文化和思想根源,指出哲学思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复杂而深层的联系,研究者需要对其作细致的辨析。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西哲学史上的经典原著,具有深远的理论生命力,每一代学者都需要从所在时代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批判;作为青年研究者,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深层的交流;不同传统的哲学相互对话,进而反思传统,将哲学研究与现实关怀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各自的哲学研究具有意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本报讯(实习记者赵晨)9月9日,首届牛津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牛津大学中国中心、赛德商学院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合办。本届论坛主题为 “中国与世界金融——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等出席论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指出,此次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结构调整和机构重建的时期;但与此同时,创新正在加强,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牛津大学詹姆斯·马丁21世纪学院院长伊恩·戈尔丁(Ian Goldin)博士认为,中国对于经济危机所采取的及时、强健的应对措施保护了中国经济,也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帮助世界处理新的系统风险并有效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