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9-15 13: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23期特别策划“保护文化遗产 守住民族之根”文章之一。

  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无数灿烂辉煌的活剧。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丰厚的历史基础,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大同古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城市记忆不仅仅是尘封土掩的历史典籍,更重要的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实物例证,是城市遗存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每一片城市空间。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没有把承载着城市灵魂的文化遗产奉若神明,而是不断地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近30年,我们以急于改变贫穷的浮躁心态,把珍贵的文化遗产浅薄化,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建设性破坏,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到了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时刻。

  2008年,大同市人民政府作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议,大同名城保护和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大同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与复兴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基本走向”。

  一是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以更先进的理念去指导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旧城改造是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最锐利的武器。旧城区是城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是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又是房地产开发争夺的黄金地段。旧城改造,拆旧建新,“创造财富”,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值得深思的是,许多建设性破坏是在“名城保护”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2008年,大同市政府废止了“旧城改造”的提法,代之以古城保护的先进理念。保护,就是坚持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纲,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遗产的文化基因,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一点一滴地保护城市记忆的特征。保护,就是要强化文化遗产代代传承的责任。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非我们独享的专利,我们还应当完整地将它们移交给后代,一代代积累传承。我们没有毁坏的权利,只有不遗余力保护的责任,在传承和守望中合理利用。保护,就是不断清除建设性破坏的肌瘤,恢复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它是我们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见证”。

  二是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以更全面的认识去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名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割断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就沦为“文化孤岛”。文化名城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热度、岁月痕迹、文化积淀、环境载体。因而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层次、第一标准、第一境界、第一规范应当是整体保护,历史造成的无奈,退而求其次,才是历史街区和建筑单体的保护。名城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名城保护永远不能说晚,理想永远不能放弃。一个拥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两年多来,大同致力于保护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范围北至操场城街,南至北都街,东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积约4.8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建设控制地带、没有环境协调区,全部划定为保护区域。该区域内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列入拆除范围,目前已拆迁近300万平方米。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全部划定为保护对象,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历史文化信息,恢复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

  三是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以更宽阔的空间去包容文化遗产保护的张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夹缝中徘徊,剪不断,理还乱。为了保护,我们划定了保护范围;为了发展,我们划定了建控地带。殊不知,正是建控地带的规范,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被肢解,厚重的历史文化气场被粉碎。我们一直试图找到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但无情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这是水中月、镜中花。在一个仅有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保护与发展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早在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和陈占祥先生就提出北京古城保护的“梁陈方案”,即保护古城,另辟新区,把保护放在古城,把发展放在新区。2008年初,大同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护基本思路,正是梁思成先生那永远闪烁着时代光辉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实践。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把保护与发展分开,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寻求两全其美、互利共赢之路。

  在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我们讲与“保护”相对应的“发展”概念,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是指城市空间开发强度带来的收益。从广义的发展讲,一座完整历史风貌的古城,价值连城,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明天的希望,在保护中孕育着一个文化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保护就是最大的发展,两者是统一的。一个有远见的城市决策者,不仅应该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自觉的责任,更应该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看待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文化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以文化特色创造城市发展的价值。

  四是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旧,以更传统的方法去延续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近年来,在文化遗产遭遇巨大建设性和自然力双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寻找积极的文化名城保护之路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是有明显差异的。从物质结构层面看,西方以石头结构为主,残垣、孤柱可以露天保存,展示残缺之美;中国以砖木结构为主,屋宇残破不堪难以保存,不加修复就会彻底毁灭。从文化审美层面看,西方以单体高大雄伟取胜;中国以群体神韵意境见长,单体孤存,没有群体连续空间背景,无法体现传统建筑之美。这无论从故宫群体,还是晋商大院、平遥古城,都能找到很好的例证。但大规模修复,又会触动禁止复建的底线,蒙受“文物造假”的责难。其实,文物保护自古以来就有经常保养、局部维修加固、重大修缮和复原重建等方法,这样才使许多重要的建筑得以传承下来。可以说,没有历代的修缮、复建,就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别“文物造假”与“修旧如旧”,不能把文物“修旧如旧”正宗传统方法,不加辨析,笼而统之斥为“文物造假”。大同在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四个基本方法:考证充分、遗产本位、“四原”保存、浑然一体。

  五是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以更突出的魅力去彰显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全球化带来城市发展的趋同化,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大同力求在大规模的急速城市化运动中,不被平庸的浪潮所淹没,张扬自己的个性特色,走以特领先,以特取胜之路。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大同古城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这是大同最高贵的价值所在。文化擦亮城市面孔,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思想决定城市战略。“一轴双城”的个性和特色,将成为大同城市的真正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完整古城,延续着曾经的辉煌,传递着历史的回响;一座充满创造活力的现代新区,熔铸着时代的精神,塑造着城市的品格。这就是在名城古都保护下用文化打造的大同。中国古都,天下大同,一个充满文化自信,阔步走向未来的理想城市。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耿彦波)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原正军、杨阳、孙龙、王沁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