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根叔”与大学校长结缘之惑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8-11 10: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记忆》语录

  2010年6月,在这个大学生毕业的寻常季节,却因为“根叔”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而显不同,“根叔”与大学校长结缘使这个季节一反往年的平静,变得异乎寻常的喧闹!被学生称为“根叔”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他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感性动情演讲《记忆》,让7000余名学子泪流满面,起立高喊“根叔”。自此,“根叔”的毕业演讲在大学校园内外引发热议,并借助于网络的神速传播,牵动了众多网民的敏感神经,“根叔”也成为各种媒体的焦点人物。

  我在Google搜索上输入“根叔”,搜索到的网页多达1210000个,百度百科有了“根叔”的专门词条,点击进入会跳转到“李培根”的百度名片。有人把“根叔”的毕业演讲美誉为“根叔”演讲模式。继“根叔”之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纷纷轮番上演“根叔”式演讲也都颇受关注。这些“根叔”如兄长般平等交流的态度,透着深深思考的精辟话语和祝福,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令所在大学的毕业生感动不已,也给“沉闷”的大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根叔”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受到许多人的好评——当今大学呼唤更多“根叔”校长,“根叔”带给大学“去行政化”等方面的深远思考,甚至说体现的是闪亮的“大学精神”和教育家情怀,对当今“大学校长该如何当”应很有启发意义。

  又有媒体报道,从2007年1月8日起,就有学生在上海交大的BBS上用“杰哥”称呼校长张杰院士。张杰对这个称呼的理解是:学生对自己直接通过BBS和他们平等交流的一种肯定,期待校长能够像无话不谈、情同手足的兄长一样,与他们在校园里共同生活。而在浙江大学数学系,温情儒雅的邵剑教授,也因为毕业赠言受到追捧,被学生称“邵爷”。

  许多人赞叹,今日的一声“根叔”、“杰哥”、“邵爷”,多么亲切的称呼,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呀,“根叔”与大学校长结缘,确实给当今有些僵化、生硬、格式化、程序化的大学师生关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迸发出勃勃生机。这不仅是学生对校长与教授的一种“爱称”,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一声声“根叔”、“杰哥”、“邵爷”的呼喊,让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让真诚、纯粹、坦荡布满了大学校园!

  有人指出,“根叔”式演讲“不在于朴实中略带诙谐,而在于回归人性”。他没有回避今天大学的弊病,没有遮掩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满意。实际上,运用后现代的网络语言,让演讲显得有点晦涩,甚至透出一些淡淡的无奈。但这无碍于谈纯洁的理想,谈未来的工作和人生,也谈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未来。有人说,“根叔”的演讲不愧为一种成功的形式。在网络上,“根叔”的讲稿已经被收纳为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的范文。

  即便有如此之多的赞誉,可也有评论指出,演讲背后还需要行动,若能顺势把“根叔”式演讲变成工作态度才是理性和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跟风。大学校长缺少个性的跟风式演讲,就难怪大学生跟风式的“根叔”、“杰哥”、“邵爷”呼喊了。这样躁动的大学,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呢?

  也有人尖锐地批评:“演讲差了点境界。”大学里最后、最重要一课的毕业典礼,成了一场俏皮话的狂欢,成了一场单纯的感情宣泄——这与寻常毕业时混杂着酒精与伤感的散伙饭区别不大。有人反问: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时刻,校长到底应该告诉他们什么?而毕业生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记住什么?难道仅仅是那些时髦的流行语?难道让毕业生多年以后只能回忆起毕业典礼那首《隐形的翅膀》和一堆逗人发笑的俏皮话吗?不是,绝对不是!

  J.K.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告诉毕业生即将面对的失败,应该如何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告诉毕业生如何面对自己喜爱的,又如何面对失去,进而如何面对死亡。胡适先生在他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给了学生三条锦囊妙计: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告诫学生,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布朗森在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典礼上,提出了时时阻碍生存甚至生活的三个选择陷阱,提醒毕业生在通往未来的航程中要自信满怀,小心谨慎。透过以上毕业致辞可以看出,在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一般应该告诉毕业生这个社会的现实,不要为现实而气馁绝望,公平、正义、正直、善良的品质不应该失去……

......(作者:刘尧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